如果身处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的这个平行时空里,有幸目睹高泽在早期亲自训练军队的场景,那这个人必定会认为高泽的训练方法十分另类独特。
在每天的训练日程中,无论风雨,负重长跑总是揭开训练序幕的第一环。高泽深信,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够不断提升参与者的各项身体机能,而且每天重复又单一的晨跑也是锤炼他们性格和毅力的有效手段。
长跑结束后,无论是士兵还是将官,在短暂的统一休息时间过后,他们都会回到各自的住处,把杂乱无章的床铺整理得井井有条,并做好个人卫生,这成为了早饭前的最后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早餐同样很重要!
同吃同练是快速融入团队的方式,这一传统在高泽本部一直被保留。直至他“老死”,他的部队在后来的不断征战中被全部被打光。
(也就是说,他把自已埋了,这只是他按照后世正常人类寿命极限给自已挖的坑,实际上,他只是假死,否则一定会引起这个时空的恐慌,也会给自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初期的三个月训练中,高泽会主要聚焦于体能锻炼和意志力的磨砺,强度是后续分派至各兵团后的百倍。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为的是让士兵们能够适应后续更加严苛的训练和任务。当然,每天结束训练后,高泽总是第一时间把他那套训练后“自我恢复按摩”的手法教给每一个人。
三月已过,士兵们将迎来关键的第一次选拔。
以高泽在独孤部亲自指导的首批士兵为例,他们共有万人之众。三个月的体能和意志考验过后,他们将面临的是首次选拔,这次选拔将决定他们中的战兵、预备兵和辅兵的归属。选拔结束后,紧接着一个月份是考前适应期,这个阶段将开始新一轮的训练。那么在这关键的一个月后,这些士兵将经历何种挑战呢?
参与者需在规定时间限内抵达高泽所设定的终点。演示阶段,无论是高泽还是六小花,他们将从不同路径、采用各异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这表明,行进路线与方式均不受限制:士兵们既可以团结协作,亦可独立完成任务,但严禁对同伴设置障碍,下绊子。
实际上,在士兵们开始接受考核之际,高泽与六小花将分散至各条路径,进行细致的跟进与记录。
他们会评估哪些人更适合团队协作,哪些人单兵能力更强,哪些人只是在混日子,哪些人能敏锐地感知到现场有自已团队的动态,以及哪些人能大致搜索到包括自已在内的七人位置等信息。
这些考察结果是不公开的,暗藏着考核的评分,以及未来他们所加入的不同部队。
此次考核并不仅仅是对麾下士兵能力的检验,更是对高泽及其同伴野外技能的磨炼。如果自已都做不到,拿什么让别人来服你?而这之后,会把主力和预备队分开;同时预备队中也会一分为二。
在预备队中,人员的区分仅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尚未达标但勤学苦练的成员。尽管他们未能达到标准,但他们的努力与坚持使他们依然有机会参与高强度的训练进而通过后续其他方式的考验进入主战兵团。
因为他们对基础科目的掌握游刃有余,并且多数常规武器的使用与维护对他们来说不在话下。此外,野外生存技能也将成为他们常规训练的一部分。
预备队的作用在于补充主力兵团在兵力上的不足。然而,主力和预备兵团在每月的不定期考核中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在战时,预备队不会承担主要战斗任务,但在行军过程中,他们必须自行携带所有装备,没有保障队的辅助。
无战时期,他们除了进行相应强度的训练外,还需要参与屯田劳作,以此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他们最苦,但他们永远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另一类成员则是那些混日子的家伙。他们将会通过一项被称为“黑暗中”的考核被彻底剔除,那些无法适应的人将被淘汰,送回老家永远没有机会。
剩下那些有基本信念的成员则被视为具有一定战斗技能的辅兵人选,他们在战场上很少有机会加入其中,他们的主要任务将转变为在无战时期维护地方治安、守备地方各郡县以及屯田等。遇到战时,他们将承担主力部队的保障任务以及战后的战场清理等工作。
主力兵团肩负着紧随主将步伐的重任,勇敢地投身于战火与征服的旋涡之中。他们是战场上的先锋,肩负着风险,掌握着命运!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韧性,对他们而言,服从就是一切。
因此,对于年龄的门槛,被严格框定在16至40岁之间。一旦跨过这个界限,不论过往如何辉煌,他们都将被安排退居二线,以过往的战功为基础,担任地方武装的指挥或是教官的职位。
然而,对于训练与军屯的任务,他们依然需贡献自已的力量,尽管参与的程度有所降低。
对于那些真正敢打敢拼、功勋卓著的人才,高泽总是能在战后总结过后迅速作出军职的升降决策。所以,这些人在达到主力兵团年纪门槛后,会有别的任命。常规主力兵团的称号永远以“一”为首,这是他们的荣耀也是他们实力的体现。
(例如,后来的第一骑兵军团、第一重甲军团,甚至更后来的第一战医军团等。然而,高泽本想通过这些军团称号来激励手下士兵,却没想到这些称号后来竟成为各兵团衡量自身战力的唯一标准。这导致在定期练兵时,士兵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军团称号,不惜进行真刀真枪的自我消耗。)
或许有人质疑,在冷兵器的时代,战场情况复杂多变,哪有闲暇去细致观察?
确实,正面战场上高泽本人都是冲在第一线的,他无暇顾及这些。不过有所谓的“观察者”作为他的眼,虽然两军对垒时只有少数人能模糊地感受到她们,但她们确实存在于看不到的黑暗中当中。
她们的装备和技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团队合作,都是常规部队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如果将她们置于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没有年龄的限制,她们能够生存得很好,甚至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组建起一支新的团队。
这些观察者,不断时刻关注着现场所有情况,不论敌我。所以她们往往是高泽最亲近、最信任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谁是观察者?答案显而易见。用后来高泽自已的话来阐述就是:“暗境之中,影力独盛!”
在后续阶段,高泽采用了某时期的三三三编制模式作为框架,作为其部队的标准组织结构。
稍微不同的是:
军团(可理解为军)为最顶端部队番号,30000人。
军团下分三个师,各10000万人。
一个师有三个旅,分别是一个加强旅4000人;两个常规旅各3000人。
一旅三团,各1000人。
一团三营,同旅的编制,400、300、300.
一营三连各100人。
一连三排,同“旅、营”编制。40、30、30.
一排三个班,各10人。
尽管受到了家园论和信仰思想的深刻影响,但高泽在赏罚制度的设计中,仍然融入了后世利益化的元素。
高泽领导下的军队,其思想之光不受外界纷扰,显得尤为职业化。这种特色使得他的阵营在后期为了追求军功,仍旧不断向外扩张。
然而,随着初代、二代等最优秀的“种子”逐渐消亡,被腐化的兵团内部也开始出现诸多问题,如同机体内部的溃烂。这使得世家有了可乘之机,再次将蝴蝶所带来的变革之风压制,导致最后几乎使其濒临绝种。
尽管如此,可在高泽“活着”的这段不短的时间里,他的职业化主力兵团在外部和内部都毫无缝隙可寻,而且还存在良性竞争。
主力兵团战后除了原本的规则,既:按斩杀敌方人头数论功行赏外,还会根据战场之眼反馈的信息,额外享受其他奖励。诸如:学堂优先录取权;折扣上缴粮食比例;新式装备优先选择、提供权等。
当然对于这些汉子们来说,早期有两样东西最能触动他们的心弦。第一样是高泽攻占并州全境后,在各郡县开设的“忆美客栈”分店里限量供应的高度蒸馏酒;第二样则是依据高泽本人意愿发布的,鼓励多生育并给予丰厚奖赏的“良田”。关于这一点,将在后续的篇章《民生建设》中详细阐述。
高泽自谦尚在学习的道路上,然而,他在某些举止和阶段性的布局上,已经足够让他远远领先于那声名显赫的四世三公家族一伙人,不是吗?
随着高泽逐步引导队伍收复并州全境,他依据斩敌首数兑换赏赐和报酬的方式,迅速获得了麾下所有将士、并州人的一致拥护。原本民风彪悍的并州,因为这只蝴蝶瞬间点燃了全境极端的尚武之风。
幸运的是,高泽让这股极端压了下去,他的应对原则简洁明了:绝不将此法用于对付同样拥有华夏血脉的“自已人”,哪怕今后可能会发生内耗;然而对于外敌,则可以毫无保留了采取任何手段。
当然,他的支持者并非来自世家大族,因为他们从高泽果断的杀伐中,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气质。这是后话。
但至少现在看来,利大于弊。那时候的高泽,基本上获得了并州人民、寒族以及部分小世家的支持,使得并州全境的战争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声望和声誉。
弊端则是高泽走的路线和老曹,甚至是蜀汉中期诸葛亮手握一国军政起有些类似(早期而言),后者二人都是走法家路线;这是完全与这个历史时期世家儒家路线完全相悖。
在当代视角审视下,蜀汉中后期诸葛亮推行的依法治国的策略无疑具备其时代的先进性。然而,在那个时期,这一方案却遭到了当地世家大族的强烈反对。
尽管未爆发大规模叛乱,主要原因在于孔明先生在其掌权期间,确实实现了司法的公正,他治下的蜀国,还真没有发现“大蛀虫”的存在。这使得世家大族面上有微词,但内心深处却开始渴望着以世家为基础的曹魏能够早日“解放”他们。
蜀汉,这个三国纷争中的璀璨流星,最先黯然陨落,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早消逝的政权。曹魏的兴衰,伴随着小曹(曹丕)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仿佛也已预示了其最终的命运;而江东之主孙权,尽管他倡导吴人治吴,但权力的实质仍旧逐渐落入了士族的掌握。
三足鼎立的巨头,最终都未能逃离士族的阴影,倒在了这一强大的力量面前。这是时代的步伐,大趋势。
高泽,带着对未来的洞察来到这个时代,他不愿在三国的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即便前路充满荆棘,即便可能会头破血流,他也决心要留下自已的痕迹,不让这一世重生留有任何遗憾。
因此,即将到来的纷扰时代,对他而言,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武装力量才是最具威力的武器;然而,在实现部分地区的一统之后,士族门阀们才会开始他们的表演。
无论采取何种行动,其成效并非一蹴而就,让时代的车轮自行见证一切吧!
夫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民者,国之根本,生计之所系也。当以民生为务,致力于民之福祉,以保家国之安。此为民生。
起屋宇,筑墙垣,是为建设。二者亦为国之大务,未可轻忽。然何以处之?
且看下回!《民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