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49章 民生建设

执掌风 第二十五小时 10450 字 2024-12-19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不仅仅是不同阵营的兵力较量,更多的是对资源的争夺、建设和发展。同时,粮饷的比拼也是战争的关键。在那个时代,军队的后勤补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做个假设:若吕布身边伴有善于建设的英才辅佐,同时他还放下固执已见并虚心纳谏,那么他麾下的精锐重装步兵,或许将远超“八百”之数,他们或许能成为横扫万的钢铁洪流。

生产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国家强盛的重中之重。

刘备在长坂坡带领民众日行十余里,躲避曹操追兵的壮观场景,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这一情节通过精心编排的戏剧化制作,精彩纷呈地展现在屏幕之上。对于那些《演义》的忠实读者来说,他们对这一情节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高泽,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刘备在那个时候,曾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他的下属劝说其放弃百姓自已撤离。然而,他坚决反对,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由。

经考证,他被认为是最早提出“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人,这一理念后来成为我国管理学的重要原则。

我们或许可以主观地根据《演义》中的描写,对刘备做出这样的评价:除了哭泣和逃跑,他似乎没有其他才能。然而,请记住,刘备可是那个时代的三位巨头之一。这样的评价,准确吗?

再次重申一个个人观点,不要小瞧这个时代任何一个人物,哪怕是那个跳黄河的张让,因为这个时代多数人都是充满血性的!

在后世,科技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器械的革新,它们逐渐取代了人力,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然而,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些器械的创造者是谁?答案不言而喻——是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劳动结晶。

让我们将视角转向历史的这一刻。无论是坚固的家园建设、新工具的发明创造、荒野的开垦、辛勤的耕作,还是人口的延续与增长,这一切都是人类不懈努力的结果。没有了这些坚实的基础,强大的军队又从何谈起?事实上,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离不开人的勤劳与智慧。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刘备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正确的。然而,目前高泽所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无疑是解决“住”的难题。

高泽在洛阳的逗留虽短,幸运的是,汉灵帝在位期间,曾颁布旨意,严令任何人不得打扰高泽。虽仅为口头命令,但在灵帝驾崩之前,高泽已获得先帝的“信物”与“文书”。

随后,马均的到来解决了砖头模具、量产化流水线以及以沙石混合为主原料的简易水泥的开发问题。此次随高泽前来的人中,除了精锐部队,更多的是马钧的徒弟。他们沿途趁着休息,甚至还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奇形怪状的物品。

高泽对四弟马钧的记忆尤为深刻:这位年轻人,除了吃饭时能稍微消停会儿,似乎对生活中其他方面都显得漫不经心。即便在酷暑难耐的夏日,他也仅以一条布条围身,然后就继续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他的发明世界里。

高泽深知久坐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因此想方设法引导他的四弟马均,一个习惯性懒于运动的人,培养起锻炼的习惯。

他运用了一种方法:不断为自已四弟设计更新那些富有创意、想象力十足的图纸,以此作为交换物,让他必须每天起码要有一个时辰的运动时间。于是,马均每天清晨被“逼”踏上跑步之路,尽管无需肩负重物,但他的日常里程却始终维持在至少五公里往返跑,坚持不懈。

当时,洛阳忆美客栈中能替高泽留意马均的人颇多,然而现在情况却大相径庭。所以高泽在一旁进行着最后的战略规划,同时,他派遣六小花向不同方向探查目前整个并州本阵营的状况。同时他飞鸽传书,请武师傅李彦成为他离开后,洛阳忆美客栈总部的主心骨。

此外,他还安排高三和高四跟随李彦,接受新一轮的“社会毒打”实践,以此锻炼他们的能力。

最后的重点任务,则是烦请童渊带领马均等最后一批人马,一同前往并州。

高泽在食物的储备上不遗余力,充分利用从独孤部基地源源不断运送来的海盐,还运用了自已独特的腌肉和制作肉干技巧。

随着即将到来的首次收复并州全境的战役,高泽心中充满了忧虑。他不知道是否会有后世那样的“汉奸走狗”,是否会有那些与南匈奴贵族暗通款曲的人。

尽管他现在的特务机构“暗影”人数尚不足,他仍然派遣了六小花加班加点进行侦查。只要自已得空,他也从并州最底层的百姓开始,一路将海盐“无偿”赠送,并亲自示范,传授腌肉和肉干的制作技巧。

义兄典韦对高泽的行为感到困惑,但在与其他人的几次深入交流后,他逐渐领悟到,自已这位义弟的抱负远超他的想象。然而,他仍然坚定地与高泽并肩前行。

独孤雨的贡献自不必言,她是首位洞察高泽最终理想的敏锐观察者。在接任独孤族长之位后,她选择了一条放权之路。身为高泽的“大妇”,她虽身居幕后,负责着高泽的信息传递工作,这项看似轻松的职责,实则让她成为了整个阵营的信息枢纽。

高泽的这一安排,无疑是对她的一种暗示:我明面上的核心信息传递重任,已经交托给了你!我对你,放心!

以上是高泽早期阵营中,他个人能最快给出的针对地方人民吃住问题的解决方案。

既然吃住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接下来就是人口问题。

不同于在独孤部时期的操作,抓来的外族(这个时期是匈奴)女性俘虏在战后,任何人员不得有其余动作,必须统一关押后脱离战场。

18到30岁的女俘虏经过专门检查,会被定义成“良田”。(早期因为华老头和张老头还没到来,首批检查者是经过董奉董老头的培训过的六小花,后来则是三神医们的女弟子)

35到40岁的女俘虏则仅仅是“田”。但她们的作用是一样的。如何得到?简单,战斗人员按人头数,建设人员按贡献度。

人头数好理解,那么贡献度呢?也不难,你可以在生产建设的休息时间开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效图纸和方案会被高泽本人亲自抄录。

再者,若你能把自已图纸的东西造出来并通过马均测试,不论是否需要改良,这个人的贡献度等同于一个人获得了20个人头。例子很多,都是按着这个模式运营的。不过,收录者只能是高泽本人、后代或者指定人员。

鼓励多生育,奖励很多:物质,装备、资源、粮食,甚至是田产、房屋、奴隶人口。

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迅速积累人气,引发世家大族的不满,同时也能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建设问题上,从而为接下来的快速收复第一郡失地提供极大的助力。

不幸的是,当前并州的建设工作主要依赖于当地的民众,这对高泽而言并不乐见。无奈之下,他只能接受这一现状。毕竟,在早期的建设中,独孤部带来的奴隶们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劳作之后,如今已所剩无几。

独孤部目前也同样面临人口问题,已无力继续扩张领土,他们正忙于消化已掌控的疆土。即便他们仍有余力,扩张的目标也是刘虞的幽州,但高泽并不希望在這個时期对中原内部动刀。说白了,他不想过早暴露所有。

因此,高泽将部分精力投入到改善民生之中。虽然这并非他的强项,且目前他手下人才匮乏,幸运的是,现有的三位成员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蔡邕对高泽创办文武学院的举措持有自已的见解。他认为,尽管招生对象不设限的做法与当下潮流不符,但它为民众提供了学习之机,可谓仁政的体现。然而,他建议明确学院的招生范围,如此一来,不仅便于管理,亦能更好地发挥协助作用。

对比,高泽表示:文学院的所有一切有劳他这位首任院士。有心想学就能来,如何辨别高泽依然不过问,但还是劳烦蔡院士总用自已的方法看着办就行,并留下书面方案以便完善。

高泽在军屯方案及其具体实施细则上,虚心向枣衹和任峻求教。相对于练兵,虽然他自有一套见解,但屯田问题却有所不同。

尽管明了此刻正值利用之机,但仅从历史痕迹中捕捉到零星端倪,余下的一切如同浓雾中的暗影,难以透视其真容。

深入研究各个专业领域的细节或许并非每个人都必须亲自实践,然而,聆听并理解专业人士独到的见解和意见,却是每一名寻求知识深度和广度的人所不可或缺的。

这不仅仅是对专业领域的尊重,更是自我提升的快捷方式。

专业意见如同灯塔,在复杂多变的知识海洋中指引我们前行,即使我们不能全部精通,至少也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

就屯田而言,其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从最初的勘察土地,到测量、引水,再到播种,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细致入微的讲究。

与人沟通,不总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发言。根据沟通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巧妙地将话题引导到他们的兴趣所在。这样做不仅能够迅速缩短彼此的距离,而且我们还能在交流中学到新知识。因此,当三人围坐一起,谈话便可以从白天持续到夜晚。

随着临时住处的落成,那些在洛阳早已开发完成的桌子和椅子也纷纷出现。相较于跪坐的方式,枣祗和任峻都表示这种新的坐具舒适得多。根据高泽的描述和他们自已的实践经验,这些桌椅的拆装极其方便。

在屯田话题的间隙,高泽向二人展示了另一类桌子,同样精致却无法拆分。他有意将这类桌子作为商品,售卖给并州世家。

在桌椅市场的早期阶段,销售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其能否提供新颖的体验,这种体验吸引了并州各郡县的特权阶层和富有之人。这些自诩为“上等人”的群体,往往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倾向——攀比心理。

高泽的首次销售独具匠心,他并未开设一家实体家具店。相反,他利用就任并州太守时召集各郡县豪门士族开会之机,巧妙地策划了一场拍卖会,将其作为会议的压轴戏。

后来的记录揭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细节:在并州权贵家族的会议中,虽然小部分家族的代表到场参加,但有一位代表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

他不仅以百亿的天价成功拍得并州太守的私人定制摇椅,更是带走了两件令人瞩目的“附赠品”。这一行为无疑在场的所有人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仿佛在这个交易中,金钱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对新奇事物的渴望。

本次赠予的两件礼物*(在这个时期)极具特色,分别是晶莹剔透的水晶茶杯(玻璃制品)与一张设计巧夺天工的泡茶待客桌。这张桌子不仅实用,其内设有精妙的“自排水系统”,仿佛留有后世工艺的雏形。

早期收并州时,拍卖会的突然出现,正是为了吸引那些与匈奴暗通款曲的世家大族眼球的一种手段,成为掩盖真相的迷雾。

不得不承认,一旦这种攀比心态开始蔓延并迅速发酵,高泽便获得了一项额外的收入来源。他的结论是:绝不可小觑土豪们家中那巨额的财富!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收入分配策略采取三分法:首先,扣除工匠分红后的利润,其次,提取一部分作为应急备用金,划拨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并州地区的前期建设。

最后,剩余部分则构成了枣祗和任峻在初期屯田时所需的“启动资金”——如何运用这笔资金,高泽不干预。他所关注的是,最终的成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高泽本就有此打算,即便不能赢得二人的衷心,至少也能增进彼此间的好感。

在后人的眼中,高泽似乎是那种只管吩咐、不负责任的甩手掌柜。然而,他的行为却在蔡邕、昭姬、枣祗和任峻这四人的眼中,不,更准确地说,是在三位男性心中,激起了温暖的涟漪。至于昭姬,她似乎有自已的小心思。

这就是曹老板用以信任忠诚的核心策略,因为此时的高泽似乎“一无所有”。

本文有几处一无所有说的不是高泽没功夫,没文化,没自已的部队,没有钱财。

追随这个时代的步伐,高泽在中原地区的人气和民心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尽管他也有自已的传说,但无论在任何时间线中,总是有一些人坚信亲眼所见才是事实的真相。

至于昭姬妹子,高泽对她持有顺其自然的态度(再恶意一点,这个时候的昭姬太苗条了。)这举动算是与后世对待异性的方式出奇地平行。

让她能感受到你的善意和关心,但在整个相处过程中却若即若离,一番操作下来,能不断地激发和挑战她的好奇心。一旦攻破她的基地塔防线,她就会软绵绵地任由你摆布。。。

夜幕低垂,星辰闪烁,送走了四位同伴,各自回归帐篷的宁静。此刻,高泽心头浮现出一个问题:如何在这个时空的交错点上,探寻到更多杰出的人才为已所用?他深思熟虑,不久便意识到,在这历史的平行世界中,三国时期同样英才荟萃,群贤毕至。

在探寻人生道路的迷宫中,我们常自问:哪条路才最适合自已?

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对于曹老板而言,他走的是与众不同的路——一条自底层攀升至巅峰的传奇轨迹。他自身便是才华横溢的典范,因此,他自然地吸引着各路英才汇聚其侧;

而高泽则认为,另一条道路更适合自已。在这条路上,无论同行与否,每个人都成为他的良师益友,犹如面镜子,映照出他内心的自我。看别人,就是看自已!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方能引起质变,正如长时间的沉淀与总结,终将迎来喷薄的瞬间。届时,围绕高泽身边的,将是他的学生!

在历史长河中,臣下的反叛与作乱屡见不鲜,然而学生背叛老师之举,却颇为罕见。这或许与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尊崇的孝道传统不无关系,孝道不仅是家庭的核心,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石。

在先前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简要提到过,东汉时期的每位皇帝在他们的名号之前,都冠以“孝”字。这个独特的习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孝道的极度重视,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对儒家教诲的遵循。

师者,亦父兄也。

此时,高泽恍然大悟,他的人生道路终于明晰起来!

并州的宏伟规划至此画上句点。

然而,所有的设想都必须转化为行动,所有的理论定义也亟待实践的检验。

高泽急于尽早得到首批廉价的外族劳动力,也渴望并州的人民能早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快地投入到自给自足的洪流中,彻底摆脱“贫瘠之地”的帽子。

那么,接下来他应该怎么做呢?

请看下回,《定襄攻略》!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