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34章 暗涌的棋局

执掌风 适度随心 3058 字 2025-03-07

暴雨冲刷过的清泉镇政府大院泛着青苔的潮气,陈宇站在三楼走廊尽头的窗前,指节无意识地敲打着褪色的窗框。玻璃倒影里映出他紧锁的眉峰,昨夜镇长王德海那句"年轻人要学会看路标"的敲打声,此刻仍在耳膜上嗡嗡作响。

"小陈,王镇让你把拆迁补偿方案送过去。"党政办主任刘红梅踩着细高跟从楼梯口转出来,暗红色旗袍领口别着的党徽在晨光里泛着冷光。她将文件夹递过来时,食指在"青石村"三个字上轻轻划过,新做的水晶甲划过纸张发出细微的刺啦声。

陈宇接过文件的手指微微发烫。这份熬了三个通宵的方案里,他特意将青石村老祠堂的补偿标准提高了15%,却在初审时被刘红梅用红笔圈出大段批注"缺乏政策依据"。此刻翻开内页,那些鲜红的问号竟全变成了工整的打印体,原本被质疑的条款旁赫然添上了县国土局2013年23号文的引用编码。

"王镇正在接待县文旅局的客人。"刘红梅转身时,香奈儿五号的气息裹着后半句话飘过来:"你从后楼梯上去,会议室空调坏了。"

推开316室虚掩的门,蒸腾的茶雾里坐着三个陌生人。王德海正握着紫砂壶给主座的中年人续水,陈宇注意到那人腕间若隐若现的百达翡丽,与会议桌上印着"清泉古村落开发项目"的烫金文件形成刺眼的对比。

"这是我们镇里的小陈,重点大学的高材生。"王德海笑出满脸褶皱,青瓷杯底在方案封皮上叩出清脆的响动:"文旅局的领导想听听基层同志的实操经验,你把青石村的补偿思路汇报一下。"

陈宇喉结滚动两下,掌心沁出的汗洇湿了文件边缘。那些凭空出现的政策依据在舌根处发苦,他想起上周夜访青石村时,八十岁的李守业老汉蹲在祠堂门槛上抽旱烟的模样。老人布满裂口的手掌拍着龟裂的梁柱:"这木头是光绪年间从云南运来的金丝楠,当年二十八个壮汉抬了三天三夜..."

"考虑到古建筑修复的特殊性,我们参考了邻省同类型案例。"陈宇翻开方案彩页,手指点在航拍图斑驳的屋瓦上:"比如皖南的程氏宗祠改造项目,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他突然发现彩页右下角多出个模糊的二维码,手机扫过跳转的页面里,赫然是某房地产公司的祠堂改建效果图。

文旅局那位始终沉默的眼镜青年突然开口:"听说陈干事经常去村里走访?"他推了推金丝镜框,镜片反光遮住了眼神:"前天在青石村小卖部门口,有人看见你和县电视台的林记者..."

窗外的蝉鸣突然尖锐起来。陈宇感觉后颈的汗珠顺着脊椎滑进衬衫领口,林小月裹着薄荷香的气息仿佛又萦绕在鼻尖。那个暴雨突至的黄昏,女记者举着录音笔追问他拆迁进度时,发梢的水珠正巧落在他手背的烫伤疤痕上。

"基层工作离不开媒体监督。"王德海突然笑出声,紫砂壶嘴冒出袅袅白汽:"就像这壶陈年普洱,经得起一百度的水反复冲泡。"他指尖在方案某页敲了敲,陈宇瞥见自己手写的"祠堂地窖发现明代石碑"的备注旁,不知何时添了朱笔批注"建议移县博物馆保护"。

走廊里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招商办的小赵探进半个身子:"陈哥,青石村来人了,说是要给你送锦旗!"他身后隐约传来熟悉的沙哑嗓音,陈宇听出是总在镇卫生院门口卖烤红薯的老孙头。

文旅局的中年人终于露出笑容,腕表在阳光下划出流畅的弧线:"小王啊,你们培养的年轻干部很有群众基础嘛。"他起身时,西装内侧闪过半截信封的暗纹,陈宇注意到王德海接过文件的瞬间,食指在"石碑保护"西个字上重重按了按。

下楼时,陈宇在转角镜里看见自己泛青的眼底。锦旗上"人民公仆"的金线在阳光下刺得他眼眶发酸,老孙头布满冻疮的手攥着旗杆,嘴里絮絮叨叨说着孙子低保金到账的事。陈宇想问他是否真去过青石村,却被突然震动的手机打断。

林小月的短信带着某种焦灼:"石碑照片己传省考古所,但备份U盘今早丢了。"最后三个字后面跟着鲜红的感叹号,像极了方案稿上那些被篡改的批注。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