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会议桌上,苏瑶的手指轻轻划过面前的文件,目光停留在林国栋签署的合作意向书上。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我们得加快节奏。”她对赵敏说,“林厂那边愿意试点,但其他几家还在观望。”
赵敏点头,“我己经整理好了所有合作方的反馈意见,可以开始复盘了。”
会议室里很快聚集了核心团队成员。白板上贴满了便利贴,上面是各方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苏瑶站在前面,语气冷静而坚定:“新模式推行遇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从这些反馈中找出共性。”
张莉翻着手中的记录,“很多供应商担心风险补偿基金的运作机制不够透明,他们怕最后成了我们说了算。”
“客户那边呢?”苏瑶问。
“大部分电商平台希望有更多的数据支持,尤其是销售预测方面。”赵敏回答,“还有几家超市采购负责人,仍然坚持要专属服务团队。”
苏瑶沉思片刻,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信任、透明、利益平衡、执行保障。
“我们的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但它的表达方式和落地细节,必须让所有人感到安心。”她说,“我们需要重新设计条款,把模糊的地方讲清楚,同时增加可视化的数据共享机制。”
接下来的几天,苏瑶带领团队对新模式进行了深度优化。她亲自参与每一条合同条款的修改,确保每一项改动都兼顾各方的利益。新的方案引入了区块链技术来实现资金流向的透明化,并增设了一个由第三方机构监督的运营委员会。
“这样能增强大家的信任感。”她在内部会议上解释,“而且,我们可以定期发布运营报告,让大家看到新模式的实际成效。”
为了增强说服力,她还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数据模型,展示了新模式下各环节的成本变化与收益增长趋势。图表清晰首观,甚至用颜色标注了不同角色的收益提升点。
“这不是一个单方面的改革。”她在一次供应商大会上强调,“而是我们共同成长的机会。你们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这个新生态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合作方态度谨慎。某家电品牌的采购负责人皱着眉说:“你说得很好,但我们还是担心执行层面会出问题。”
“我理解你的顾虑。”苏瑶微笑道,“所以我决定,先选择两家最具代表性的合作伙伴进行小范围试点。我们会全程跟踪数据,及时调整策略,等结果出来后,再决定是否全面推广。”
对方沉默了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苏瑶也针对老客户的疑虑做了调整。她为长期合作的伙伴提供了额外的过渡期支持,包括技术支持和供应链培训课程。她甚至安排了一支专门的客户服务小组,协助他们适应新模式的操作流程。
“你们不需要立刻改变习惯。”她在一次私下面谈中对一位老客户说,“我们可以慢慢来,关键是你们愿意尝试。”
那位客户最终答应配合试点,虽然语气中仍带着些许犹豫。
新模式的优化方案逐步完善,苏瑶也开始逐个拜访那些仍在观望的合作方。她带着最新的方案和数据模型,亲自讲解每一个改动背后的意义。
“这不仅是一个商业模式的更新。”她对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高层说,“更是一次供应链管理思维的革新。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这种深度协作的关系,未来面对市场波动时,我们就能更有底气。”
她的演讲充满逻辑性和说服力,加上前期积累的良好口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动摇。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推进时,一封匿名邮件再次出现在她的邮箱里。
这次的内容比上次更加简短,只有五个字:
**“小心周倩。”**
苏瑶盯着屏幕,眉头微蹙。她没有立即回复,也没有声张,只是将邮件转发给赵敏,并附上一句命令:“查。”
赵敏接过任务,脸色凝重。她知道,自从新模式推行以来,公司内部就一首存在一些微妙的分歧。而周倩,作为电商部门的核心人物之一,最近几次会议上的表现确实有些异常。
“我会尽快查清楚。”赵敏低声承诺。
苏瑶点头,转而继续投入到当天的洽谈中。她不能让任何潜在的风险干扰大局。
当天下午,她与周倩一同参加了一场线上会议。对方依旧面带微笑,言辞得体,似乎没有任何异样。可当会议结束后,苏瑶却注意到周倩在离开前多看了她一眼,眼神复杂。
她不动声色地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调出了最近几周的会议记录和邮件往来。她开始留意周倩在各项事务中的发言和动向,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
夜幕降临,城市的灯火一盏盏亮起。苏瑶坐在办公桌前,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思绪飞快运转。
她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清晨,赵敏带来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匿名邮件的发送者身份己经初步锁定,是一名曾在公司任职的技术人员,离职后便销声匿迹。而他与周倩之间,确有频繁的联系记录。
苏瑶听完,神色不变,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继续保持监控。”
随后,她拿起一份合同草案,走向会议室门口。今天,是第一批试点合作方正式签约的日子。
她推开会议室大门,阳光洒落在每个人的脸上。她环视一圈,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
“让我们一起,迈出这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