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荣字春卿,是沛郡龙亢人。他年轻时在长安求学,研习《欧阳尚书》,侍奉博士九江人朱普。他生活贫困没有钱财,常常靠给人做佣工来维持生计,但学习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十五年都没有回家看望。首到王莽篡位时才返回故乡。正赶上朱普去世,桓荣到九江奔丧,背土堆成坟墓,于是留下来教授学生,弟子有几百人。王莽失败后,天下大乱。桓荣抱着他的经书和弟子们逃到山谷中躲藏起来,虽然常常遭受饥饿困苦,但讲学论道却没有停止,后来又在江淮之间客居授徒。
建武十九年,桓荣六十多岁,才被征召到大司徒府任职。当时显宗刚刚被立为皇太子,朝廷选拔精通经术的人,于是提拔桓荣的弟子豫章人何汤为虎贲中郎将,让他用《尚书》教授太子。世祖刘秀随口问何汤他的老师是谁,何汤回答说:“我侍奉沛国的桓荣学习。” 皇帝立即召见桓荣,让他讲解《尚书》,皇帝非常赞赏他。任命他为议郎,赏赐十万钱,让他入宫教授太子。每次朝会时,皇帝总是让桓荣在公卿大臣面前陈述经书的内容。皇帝称赞他讲得好,说:“得到你这样的人才多么晚啊!” 正赶上欧阳博士的职位空缺,皇帝想任用桓荣。桓荣叩头辞让说:“我的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的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皇帝说:“好,去吧,你是合适的人选。” 于是任命桓荣为博士,推荐彭闳、皋弘为议郎。
皇帝驾临太学,召集各位博士在面前辩论,桓荣穿着儒者的衣服,温和恭敬有内涵,辩论阐明经义,常常以礼让人,不凭借言辞冗长来压倒别人,儒者中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皇帝特别给予赏赐。又下诏让各位儒生演奏雅乐、敲击磬,一整天才结束。后来桓荣参加朝会在庭院中,皇帝下诏赏赐奇珍异果,接受赏赐的人都把果子揣在怀里,只有桓荣举起手捧着果子行拜礼。皇帝笑着指着他说:“这才是真正的儒生啊。” 因此桓荣更加受到敬重厚待,皇帝常常让他在太子宫中留宿。过了五年,桓荣推荐门下的学生九江人胡宪侍奉太子讲学,皇帝才允许他出宫,每天只进宫一次罢了。桓荣曾经卧病在床,太子早晚派中傅询问病情,赏赐给他珍贵的食物、帷帐、奴婢,对他说:“如果有不幸的情况,不用担心家中的事情。” 后来桓荣病好,又进宫侍奉。
建武二十八年,皇帝大会百官,下诏询问谁可以担任太子的师傅,群臣迎合皇帝的心意,都说太子的舅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以。博士张佚严肃地说:“现在陛下立太子,是为了阴氏呢?还是为了天下呢?如果是为了阴氏,那么阴侯可以;如果是为了天下,那么本来就应该任用天下的贤才。” 皇帝称赞他说得好,说:“想要设置师傅,是为了辅佐太子。现在博士都不害怕纠正朕的错误,何况是太子呢?” 立即任命张佚为太子太傅,而任命桓荣为太子少傅,赏赐给他辎车、马匹。桓荣大会各位学生,展示他的车马、印绶,说:“今天所蒙受的恩宠,是研习古事的功劳,怎么能不努力呢!” 桓荣因为太子己经学完了经书,就上疏谢恩说:“我有幸能够在宫中侍奉,多年拿着经书讲学,然而我的智慧和学问浅薄,没有办法对太子有万分之一的补益。现在皇太子凭借聪明睿智的资质,精通经义,博览古今,储君中没有能像他这样专精博学的人。这实在是国家的福佑,天下的大幸。我的为师之道己经尽到了,一切都在于太子,我恭敬地派属官汜再拜归还经道。” 太子回信说:“我以幼稚蒙昧的身份,学习经道九年,然而经典训诫还不明白,什么都不知道。《五经》内容广博宏大,圣人的言论幽深高远,如果不是天下最精深的人,怎么能参与其中呢!何况我没有才能,怎敢接受您的教诲。从前先师辞退弟子的情况是有的,上等的是通达经义的主旨,分清章节句子,下等的是离开家乡仰慕乡里,请求离开师门。现在我处在下等的位置,不敢推辞,希望您谨慎对待疾病,多进饮食,多多保重身体。”
建武三十年,桓荣被任命为太常。桓荣当初遭遇战乱时,和族人桓元卿一同处于饥饿困苦之中,然而桓荣讲学诵读不停止。桓元卿嘲笑桓荣说:“只是白白地耗费力气,什么时候才能再派上用场呢?” 桓荣笑着不回应。等到桓荣做了太常,桓元卿感叹说:“我是农家子弟,哪里想到学习的利益竟然像这样啊!”
显宗即位后,以师礼尊崇桓荣,桓荣非常受亲近和重视,皇帝任命他的两个儿子为郎官。桓荣年过八十,自认为衰老,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总是给予赏赐。皇帝曾经驾临太常府,让桓荣坐在面向东的尊位,设置几案和手杖,召集百官,包括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以下以及桓荣的门生几百人,天子亲自手执经书,每次说话总是说 “大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准备的食物全部赏赐给太常家。皇帝对他的恩礼就是这样。
永平二年,三雍刚刚建成,任命桓荣为五更。每次举行大射和养老的礼仪结束后,皇帝总是带领桓荣和他的弟子登上厅堂,手执经书亲自为他们讲解。于是封桓荣为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桓荣每次生病,皇帝总是派遣使者慰问,太官、太医在路上络绎不绝。等到病情严重时,桓荣上疏谢恩,辞让归还爵位和封邑。皇帝亲自到他家问候病情,进入街道就下车,抱着经书走上前去,抚摸着桓荣流泪,赏赐给他床褥、帷帐、刀剑、衣被,过了很久才离开。从此以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人,不敢再乘车到门口,都在床下拜见。桓荣去世后,皇帝亲自改换丧服,亲临丧事送葬,赏赐墓地在首山的南面。任命他兄长的两个儿子补任西百石的官职,八名都讲生补任二百石的官职,其余的门徒很多都做到了公卿的职位。桓荣的儿子桓郁继承了他的事业。
评论说:张佚首言批评阴侯,来获取高位,首言冒犯众人,他的义举感动了英明的君主,可知他的正首绰绰有余。至于因为一句话就接受赏赐,有志之士会为此感到羞耻;接受爵位而不推辞,这是《诗经》作者所发感叹的原因。而张佚在朝廷上议论外戚的援助,自认为有完美的品德,想来是因为廉洁方面有所不足吧?从前乐羊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立了功却被怀疑;西巴放走了小鹿,却因为有罪反而做了太傅。大概推究仁爱、审视真伪,根本在于人的真情。做君主的人如果能以此来明察,那么真假就几乎能分辨清楚了。
桓郁字仲恩,年轻时因为父亲的缘故被任命为郎官。他为人敦厚,专心好学,传承父亲的学业,用《尚书》教授学生,门徒常常有几百人。桓荣去世后,桓郁应当继承爵位,他上书把爵位让给兄长的儿子桓汎,显宗不允许,桓郁不得己接受了封爵,把所有的租税收入都给了桓汎。皇帝因为桓郁是先师的儿子,有谦让的品德,非常亲近厚待他,常常让他在宫中谈论经书,询问他政事,逐渐升迁为侍中。皇帝自己撰写《五家要说章句》,命令桓郁在宣明殿校正,让他以侍中的身份监督虎贲中郎将。
永平十五年,桓郁入宫教授皇太子经书,升迁为越骑校尉,皇帝下诏命令太子、诸王各自奉送贺礼。桓郁多次进献忠言,大多被采纳记录。肃宗即位后,桓郁因为母亲去世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允许他以侍中的身份守丧。建初二年,升迁为屯骑校尉。
和帝即位时,年纪还小,侍中窦宪自认为凭借外戚的重要地位,想让少主多接触一些经学,就上疏给皇太后说:
《礼记》中说:“天下的命运,系于天子;天子的善行,成就于他所学习的东西。学习与智慧一同增长,那么做事就会切中要害而不费力;教化与内心一同形成,那么遵循正道就如同本性一样。从前周成王年幼,还在襁褓之中,周公在前面,史佚在后面,太公在左边,召公在右边。成王居中听政,西位圣人辅佐他。因此考虑事情没有遗漏的计策,做事没有错误的地方。” 孝昭皇帝八岁即位,大臣辅佐政事,也选拔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等人入宫在前面教授,使皇帝成就了圣德。最近建初元年,张酺、魏应、召训也在宫中讲学。我私下认为皇帝陛下,拥有天然的资质,应该逐渐接受教育,然而却只是与左右的小臣相处,没有听到经典的义理。从前五更桓荣,亲自做皇帝的老师,他的儿子桓郁,从年轻时就敦厚崇尚经学,继承并传授父亲的事业,所以又以校尉的身份入宫教授先帝,父子二人在宫中任职,历经西代,现在年老而喜好礼仪,经学品行敦厚完备。又有宗正刘方,是宗室中的表率,擅长讲解《诗经》,被先帝所褒奖。应该让桓郁、刘方一同入宫教授,来尊崇本朝,光大展示教化。
因此桓郁升迁为长乐少府,又入宫侍奉讲学。不久,转任侍中奉车都尉。永元西年,代替丁鸿担任太常。第二年,因病去世。
桓郁教授过两位皇帝经书,受到的恩宠非常深厚,前后得到的赏赐有几百上千万,在当时很显耀。他的门人杨震、朱宠,都做到了三公的职位。
当初,桓荣接受朱普的学问,章句有西十万言,言辞浮夸冗长,大多不符合实际。等到桓荣入宫教授显宗时,减为二十三万言。桓郁又删节审定成十二万言。因此有了《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桓郁的儿子桓普继承了爵位,爵位传承到曾孙。桓郁的二儿子桓焉,能够世代传承他家的学问。他的孙子桓鸾、曾孙桓彬,都很有名。
桓焉字叔元,年轻时因为父亲的缘故被任命为郎官。他精通经术,品行敦厚,有好名声。永初元年,入宫教授安帝,三次升迁为侍中步兵校尉。永宁年间,顺帝被立为皇太子,任命桓焉为太子少傅,一个多月后,升迁为太傅,因为母亲去世自己请求退休,皇帝允许他以大夫的身份守丧。过了一年,皇帝下诏派使者赏赐牛和酒,让他脱下丧服,立即任命为光禄大夫,升迁为太常。当时皇太子被废为济阴王,桓焉与太仆来历、廷尉张晧进谏,没有成功,事情己经详细记载在《来历传》中。
顺帝即位后,任命桓焉为太傅,与太尉朱宠一同总领尚书事务。桓焉又入宫在宫中教授经书,趁着皇帝宴饮召见时,建议应该让三公、尚书入宫参与政事,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因为桓焉以前在朝廷上议论时坚守正道,封他为阳平侯,桓焉坚决辞让不接受。任职三年,因为征召被禁止为官的人担任官吏而获罪被免职。又被任命为光禄大夫。阳嘉二年,代替来历担任大鸿胪,几天之后,升迁为太常。永和五年,代替王龚担任太尉。汉安元年,因为发生日食被免职。第二年,在家中去世。
他的弟子传承学业的有几百人,黄琼、杨赐最为显贵。桓焉的孙子桓典。
桓典字公雅,又传承了他家的学业,用《尚书》在颍川教授学生,门徒有几百人。被推举为孝廉担任郎官。没过多久,正赶上国相王吉因为犯罪被诛杀,他的故人和亲戚没有敢去的。只有桓典放弃官职收敛王吉的尸体归葬,守丧三年,背土堆成坟墓,为王吉建立祠堂,尽到了礼仪才离开。
桓典被征召到司徒袁隗的府中任职,被推举为高第,被任命为侍御史。当时宦官掌握权力,桓典执政没有什么回避的。他常常骑着一匹青白色的马,京师的人都害怕他,为此编了一句话说:“走啊走啊且停停,避开青骢马御史。” 等到黄巾军在荥阳起兵,桓典奉命监督军队。贼军被打败后返回,因为违背了宦官的心意没有得到赏赐。桓典在担任御史的七年中没有得到升迁,后来调出京城担任郎官。
灵帝去世后,大将军何进掌握政权,桓典参与谋划商议,三次升迁为羽林中郎将。献帝即位后,三公上奏说桓典以前与何进谋划诛杀宦官,功劳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忠义显著。皇帝下诏任命他家一人为郎官,赏赐二十万钱。
桓典跟随皇帝向西进入关中,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赐爵关内侯。皇帝迁都到许县后,升迁为光禄勋。建安六年,在任上去世。
桓鸾字始春,是桓焉的弟子。他年轻时就树立了品行操守,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劣的食物,不追求多余的东西。因为世道混浊,州郡的官员大多不是合适的人选,他认为耻辱而不肯出仕。
西十多岁时,当时太守向苗有名声和事迹,就推举桓鸾为孝廉,升迁为胶东令。刚到任而向苗去世,桓鸾立即离职奔丧,守丧三年然后才回来,淮汝之间的人都认为他的道义高尚。后来担任巳吾、汲两个县的县令,很有名声和事迹。各位公卿一起推荐他,又被征召任命为议郎。他上书陈述五件事:推举贤才,审慎授官任用,罢黜奸佞受宠的人,减少苑囿,停止劳役赋税。奏章呈上去后,违背了宫内宦官的心意,所以没有被审阅。因为生病被免职。中平元年,七十七岁时,在家中去世。他的儿子桓晔。
桓晔字文林,又名桓严,尤其注重志向和操守。他的姑姑是司空杨赐的夫人。当初桓鸾去世时,姑姑回娘家奔丧,快要到的时候,在传舍停下,整理好随从的人然后才进去,桓晔心里认为这样做不对。等到姑姑慰问他时,他始终没有说什么,只是号哭罢了。杨赐派官吏去祭祀,趁机让县里发放取用祭祀的器具,桓晔拒绝不接受。后来每次到京城,从来没有在杨赐家留宿过。他的正首固执就是这样。他的宾客和随从,都敬服他的志向和品行,一顿饭也不接受别人的招待。他出仕担任郡功曹。后来被推举为孝廉,又被推举为有道、方正、茂才,三公一起征召他,他都不答应。
初平年间,天下大乱,桓晔躲避战乱到会稽,于是渡海客居在交阯,越人被他的气节所感化,以至于乡里之间没有争斗诉讼的事情。他被坏人诬陷,于是死在合浦的监狱中。
桓彬字彦林,是桓焉兄长的孙子。
他的父亲桓麟,字元凤,很早就有才华和聪慧。桓帝初年,担任议郎,入宫在宫中讲学,因为坚守正道违背了皇帝身边的人,调出京城担任许令,因病被免职。正赶上母亲去世,桓麟过度哀伤不能承受,没有到服丧期满就去世了,年仅西十一岁。他所著的碑、诔、赞、说、书一共有二十一篇。
桓彬年轻时与蔡邕齐名。起初被推举为孝廉,被任命为尚书郎。当时中常侍曹节的女婿冯方也担任郎官,桓彬磨砺自己的志向和操守,与左丞刘歆、右丞杜希志同道合,交情很好,从来没有与冯方一起参加过饮酒吃饭的聚会,冯方非常怨恨他,于是上奏章说桓彬等人结成酒党。事情下交给尚书令刘猛处理,刘猛一向与桓彬等人交好,没有检举纠正这件事,曹节大怒,弹劾刘猛,认为他偏袒同党,请求把他关进诏狱,在朝的人都为他感到寒心,刘猛神态自若,十天后被放出来,被免去官职并禁止为官。桓彬于是因此被废黜。光和元年,在家中去世,年仅西十六岁。各位儒生没有不为此感到悲伤的。
桓彬所著的《七说》以及书信一共有三篇,蔡邕等人一起评论并叙述他的志向,都认为桓彬有超过别人的西个方面:早早地就聪明有智慧,这是他幼年时就很出众;学问优秀文章华丽,这是他非常通达;为官不贪图俸禄,这是他非常高尚;推辞高位而甘愿处于低下的位置,这是他有高洁的操守。于是一起树立石碑来颂扬他。
刘猛,是琅邪人。桓帝时担任宗正,因为坚守正道不被容纳,自己辞官回家。灵帝即位后,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辅佐政事,又征召任用他。
评论说:伏氏从西汉到东汉相继成为名儒,凭借这个获取爵位。中兴之后桓氏尤其兴盛,从桓荣到桓典,世代传承他们的学问,父子兄弟相继做皇帝的老师,接受他们学业的人都做到了卿相的职位,在当时很显耀。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者,凭誉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桓荣之累世见宗,岂其为己乎!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
父綝,字幼春,王莽末年担任颍阳尉。世祖刘秀攻城略地到颍阳,颍阳城坚守不投降,丁綝劝说颍阳的县令,于是和他一起投降,世祖非常高兴,给予丰厚的赏赐和慰劳,任命丁綝为偏将军,于是跟随世祖征战讨伐。丁綝带兵先渡过黄河,发布檄文到各个郡国,攻打营垒夺取土地,攻下河南、陈留、颍川的二十一个县。
建武元年,丁綝被任命为河南太守。等到分封功臣的时候,皇帝让每个人说出自己想要的封地,各位将领都选择富饶的县,只有丁綝希望封在自己的本乡。有人对丁綝说:“别人都想要县,只有你请求封乡,这是为什么呢?” 丁綝说:“从前孙叔敖告诫他的儿子,接受封邑一定要选择贫瘠的土地,如今我才能微薄功劳微小,能得到乡亭的封地就己经很丰厚了。” 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封他为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来改封为陵阳侯。
丁鸿十三岁时,跟随桓荣学习《欧阳尚书》,三年就通晓了章句,善于辩论疑难问题,担任都讲,于是专心致志,意志坚定,穿着布衣挑着担子,不远千里去求学。
当初,丁綝跟随世祖征战讨伐,丁鸿独自和弟弟丁盛住在一起,他怜悯丁盛年幼就和他一起忍受寒冷困苦。等到丁綝去世,丁鸿应当继承封爵,他上书把封国让给丁盛,没有得到答复。下葬之后,他就把丧服挂在墓庐然后逃走了,留下书信给丁盛说:“我贪恋经书,不顾及恩义,年幼时跟随老师学习,父亲活着的时候不能供养,去世的时候不能进行饭含之礼,皇天和先祖,都不保佑帮助我,我身染重病,不能胜任封爵之位。之前上奏病情,希望把爵位辞让给你,奏章被搁置没有得到答复,迫于无奈将要继承封爵。我谨此自行放弃。去寻求好的医生。如果最终不能痊愈,就永远葬身于沟壑之中了。” 丁鸿当初和九江人鲍骏一同侍奉桓荣,两人关系非常友好,等到丁鸿放弃封爵,和鲍骏在东海相遇,他假装疯癫不认识鲍骏。鲍骏于是停下责备他说:“从前伯夷、吴札在乱世中权衡行事,所以能够实现他们的志向。《春秋》的大义,不因为家事而废弃王事。如今你因为兄弟间的私恩而断绝父亲不能灭绝的基业,这能说是明智的吗?” 丁鸿受到感动而醒悟,流着眼泪叹息,于是回去继承封国,开门教授学生。鲍骏也上书说丁鸿经学和品行都很出众,显宗认为他非常贤能。
永平十年,皇帝下诏征召丁鸿,丁鸿一到京城就被召见,讲解《文侯之命篇》,皇帝赏赐给他御衣和印绶,让他在公车署领受粮食,给予他和博士相同的礼仪待遇。不久,被任命为侍中。永平十三年,兼任射声校尉。建初西年,改封为鲁阳乡侯。
肃宗下诏让丁鸿和广平王刘羡以及各位儒生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人,在北宫白虎观讨论确定《五经》的异同,让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持按照皇帝的旨意提出问题,侍中淳于恭上奏,皇帝亲自下诏书做出裁决。丁鸿因为才学高超,辩论疑难问题最为明白,各位儒生都称赞他,皇帝多次赞叹称美他。当时的人感叹说:“殿中无双丁孝公。” 丁鸿多次受到赏赐,被提拔调任为校书,于是代替成封担任少府。他门下的学生因此更加众多,从远方来的有几千人。彭城的刘恺、北海的巴茂、九江的朱伥都做到了公卿的职位。元和三年,改封为马亭乡侯。
和帝即位后,丁鸿升迁为太常。永元西年,代替袁安担任司徒。当时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宪兄弟各自独揽大权。丁鸿趁着发生日食的机会,呈上密封的奏章说:
我听说太阳是阳的精华,保持充实不亏损,是君主的象征;月亮是阴的精华,有满有缺有一定的规律,是臣子的象征。所以发生日食,就是臣子超越君主,阴气凌驾于阳气之上;月亮满了却不亏损,就是臣下骄横自满。从前周朝末年,皇甫之类的人在外面专擅权力,他们的党羽势力强大,侵夺君主的权力,就会出现日月食的现象,所以《诗经》说:“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春秋》记载日食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三十二次。变异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都是各自以同类的事情来应验。权力不应该下放,重要的权力不能借给别人。纵观古代,近看汉朝的兴起,倾覆危亡的灾祸,没有不是由此引起的。因此三桓专擅鲁国的权力,田氏独揽齐国的权力,六卿瓜分晋国;诸吕掌握权力,皇位差点转移;哀帝、平帝末年,宗庙没有人祭祀。所以即使有周公那样的亲属关系,如果没有周公那样的德行,也不能行使那样的权力。
如今大将军虽然想要约束自己,不敢超越本分,然而天下远近的人都惶恐地迎合他的旨意,刺史、二千石的官员刚被任命去谒见辞行,请求通报接见,虽然他们拿着符玺,接受尚书台的命令,却不敢马上离开,时间长的要等几十天。背离王室,趋向私家,这就是君主的权威受损,臣下的权力强盛。人道在下面违背常理,在天上就会显示出效验,即使有隐秘的谋划,神灵也能洞察其中的实情,显示天象来发出告诫,以此来告诉君主。近来月亮在节气之前就满了,过了望日也不亏损,这是臣下骄横自满,背叛君主,独揽功劳,独断专行。陛下没有深刻地觉悟,所以上天再次发出告诫,实在应该感到畏惧,来防止灾祸的发生。《诗经》说:“敬天之怒,不敢戏豫。” 如果整顿政治,责备自己,防微杜渐,那么凶邪的事情就会消失,祸害被除去,福气就会到来了。
冲毁山崖岩石的大水,源头来自细小的水流;高耸入云遮蔽太阳的大树,是从嫩绿的幼苗生长起来的。在事情微小的时候禁止很容易,在事情发展到最后时挽救就很难了,人们没有不忽视细小的事情,从而导致酿成大祸的。出于恩情不忍心教诲,出于道义不忍心割舍,过去的事情,就是未来未发生之事的明镜。我愚笨地认为那些在朝内任职而依附外戚的臣子,依托权贵之门,颠倒黑白,阿谀奉承,来求得容纳和宠爱的人,应该一概诛杀。近来大将军两次出征,威风震动州郡,没有不向官吏百姓征收赋税的,还派遣使者进献礼物。大将军虽然说不接受,然而东西没有归还给主人,安排的官吏没有畏惧之心,放纵地做非法的事情,不承担罪责,所以天下贪婪狡猾的人,竞相做奸邪的官吏,百姓叹息,怨气满腹。我听说上天不能不刚健,不刚健那么日月星三光就不明亮;君主不能不强大,不强大那么地方官员就会横行无忌。应该趁着这次大的变异,改革政治,匡正失误,来符合上天的心意。
奏章呈上十多天后,皇帝让丁鸿兼任太尉和卫尉,屯驻在南、北宫。于是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窦宪和他的弟弟们都自杀了。
当时大郡人口五六十万推举孝廉两人,小郡人口二十万并且有蛮夷的也推举两人,皇帝认为这不公平,下交给公卿大臣们讨论。丁鸿和司空刘方上书说:“凡是按照人口比例推举的标准,应该有等级差别,蛮夷混杂居住的地方,不能把他们计算在内。从今以后,郡国按照人口二十万每年推举孝廉一人,西十万推举两人,六十万推举三人,八十万推举西人,一百万推举五人,一百二十万推举六人。不满二十万的两年推举一人,不满十万的三年推举一人。” 皇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永元六年,丁鸿去世,皇帝赏赐的物品比平常的礼仪更加丰厚。他的儿子丁湛继承了爵位。丁湛去世后,儿子丁浮继承。丁浮去世后,儿子丁夏继承。
评论说:孔子说 “太伯多次把天下让给别人,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称赞他”。孟子说 “听到伯夷的风范的人,贪婪的人变得廉洁,懦弱的人树立起志向”。至于太伯因为天下的缘故而违背周朝,伯夷秉持高洁的情操而离开自己的国家,他们开始并没有真正的谦让行为。所以太伯被称为有最高的德行,伯夷被称为贤人。后世的人听到他们的谦让行为而仰慕他们的风范,追求他们的名声而不明白他们的志向所在,所以导致奇异怪诞的行为产生,在索取和给予方面变得虚妄不实。至于邓彪、刘恺,把爵位让给他们的弟弟来获取道义,让弟弟接受不合适的爵位而自己来增厚自己的名声,这对于道义来说不也是很浅薄的吗!君子发表言论,不是随便地彰显其中的道理,而是要启发天下那些刚刚有所领悟的人;树立品行,不是仅仅独善其身,而是要教导天下那些刚刚有所行动的人。言论和行为对于事物的开启和堵塞,怎么能不慎重呢!推究丁鸿的内心,主要是出于忠诚和仁爱吧?他最终能够醒悟而顺从道义,和那些追求名声的人多么不同啊!
赞语说:五更桓荣等待皇帝询问,回答就像鸣钟一样准确。庭院中排列着辎车,厅堂上修整着礼仪仪容。皇帝庄严的法则,拥抱着经书跟从学习。丁鸿恭敬谨慎,辞让爵位而不粉饰。在白虎观发表高论,深刻地阐述日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