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澈的婚礼定在五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天气预报说是个晴天,可仪式刚开始十分钟,远处突然飘来一片乌云。
"这云不对劲啊,"负责婚礼策划的老王抬头看天,"刚才卫星云图还显示万里无云呢。"他刚说完,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宾客们尖叫着往酒店里跑,新娘的拖尾婚纱被泥水溅得斑斑点点。江澈护着新娘往屋檐下冲时,突然感觉后脖颈一凉——有片六角形的冰晶落在他衣领里,在皮肤上化开时带着淡淡的金属味。
三年后,女儿在气象局实习时翻到封存档案。2025年的旧式投影仪吱呀作响,泛黄的电子报告上写着:"5月28日局地强对流天气系人工干预所致,云层中检出超高纯度碘化银结晶,分子结构与2009年林晚实验室样本吻合度99.7%。"
"爸,你看这个!"女儿把平板电脑推过来时,江澈正在修老式收音机。螺丝刀"当啷"掉在桌面上,他盯着三维分子模型图:两簇银离子结晶像两片银杏叶,叶脉处缀着细小的碳原子,正是林晚生前最爱用的标记方式。
女儿调出当年的雷达回波图:"降雨云是从三十公里外移动过来的,但气象局当天根本没有安排人工增雨作业。而且这些碘化银纯度太高了,现在的技术都很难......"
江澈突然抓起车钥匙往外冲。后备箱里积灰的纸箱装着林晚的遗物,最底下压着本焦糖色封皮的实验笔记。翻到2018年4月的那页,钢笔墨水有些晕开了:
【4.15 银胶体溶液稳定性实验第79次失败。不过发现个有趣的事,如果调整硝酸银和还原剂比例至7:8,生成的纳米颗粒会形成类雪花结构。要是用在人工降雨催化剂上,说不定能画出特定图案呢。】
后面有行铅笔小字,像是临时补的笔记:【JC,要是我能提前准备场雨,在你人生最重要的时刻......算了,反正是痴人说梦。】
婚礼当天的监控录像还保存在酒店硬盘里。江澈把播放速度调到最慢,21:15分,暴雨在玻璃窗上冲刷出的水痕突然变得规律。某个瞬间,水流恰好组成"?"符号的轮廓,持续了整整78秒。
"这个符号出现在他们所有实验记录里,"女儿指着林晚某篇论文的附录页,"她管这叫无限结晶结构,说是理论上能维持催化剂形态七十二小时以上......"
江澈摸着实验笔记上的凹陷字痕。当年林晚写最后那句话时太过用力,纸背面的纤维都断裂了。他突然想起婚礼前夜去墓园的情形——供品盘里的银杏叶摆成了心形,还以为是风吹的。
气象局的老技术员私下透露,那天他们在雷达上看到了"鬼信号":"本来普通的积雨云,突然从平流层降下大量冰核粒子,就像......"他压低声音,"就像有架看不见的飞机在播撒催化剂。"
女儿做了个对照表:林晚实验室的银离子结晶样品熔点是781℃,与婚礼当天云层中检测出的催化剂物理性质完全一致。而江澈大学时的热水壶设定温度正是78℃,这个数字像根隐形的线,把十五年时光串成了闭环。
"其实人工降雨的火箭弹打上去西十分钟就见效,"女儿指着卫星云图的时间轴,"但那天从催化剂生效到真正下雨,隔了整整七小时十八分钟。爸,你婚礼开始的时间是不是......"
江澈翻开请柬存根。烫金的"仪式开始时间:17:18"旁边,不知何时晕开了圈水渍。窗外的雨又下起来了,这次是自然的春雨,带着青草味的雨丝飘进屋里,轻轻落在实验笔记的银色泪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