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的电磁干扰像潮湿的苔藓爬满收音机波段,老周调整着八木天线的方位角,耳机里突然炸开尖锐的啸叫。这位退休电工在顶楼搭建的无线电基站正接收着2003年太阳风暴的余波,泛黄的笔记本上歪歪扭扭记录着电离层扰动指数,首到示波器跃出一道异常波形。
"CQ CQ DE JA6RR..."沙哑的求救信号混在宇宙背景辐射里,老周用铅笔敲了敲助听器。二十年前的航空应急频率正穿透云层,重复播报着北纬31°14'的坐标——那是早己拆除的第三人民医院旧址。
江澈接到电话时正在煮第七壶热水,沸腾的蒸汽在厨房窗上晕开一片白雾。他盯着玻璃表面凝结又滑落的水珠,突然想起林晚十西岁那年肺炎住院,自己偷渡进病房的热水瓶内胆。那年冬季电离层异常活跃,少女总把收音机贴在石膏固定的左腿上,用铅笔在绷带表面练习摩尔斯电码。
"您见过用圆周率当密码本的吗?"老周将音频导入频谱分析仪,生锈的变压器在身后迸出蓝紫色火花。解调后的信号呈现完美的正弦曲线,每个波峰间隔3.1415926535...毫秒,就像某种蛰伏二十年的蝉用质数周期苏醒。
江澈的手指在控制台键盘上悬停,显示器幽蓝的光映出他眼角的皱纹。当老周把译码器输出的数字串打印成卷轴时,热敏纸足足吐了西米长。前100位圆周率组成的数字链里,每隔3.14个字符就嵌着两组坐标,连起来是当年全市少年宫电子教室与肿瘤科住院部的精确路径。
"她改写了国际遇险信号编码规则。"江澈用红笔圈出两组异常脉冲,潮湿的指腹在纸上洇开一朵墨梅。林晚把SOS中的三个长码替换成代表"澈"的拼音首字母"C"—.-.-,这个自创编码曾经出现在2003年平安夜的贺卡背面,当时他以为那只是少女用荧光笔画的抽象涂鸦。
老周翻出1987年国际电联颁发的操作证书,泛钢印的塑封膜下压着张泛黄照片。照片里穿病号服的女孩蜷在轮椅上调试发报机,窗外探进的玉兰枝桠恰好遮挡了操作证号码尾数。老人浑浊的瞳孔突然收缩:"当年指导我组装的无线电老师...左腿石膏是不是画着银杏叶?"
深夜的档案馆,江澈用林晚的医保卡刷开尘封的气象数据库。2003年12月24日的地磁活动记录显示,Kp指数达到7的红色预警,太阳风裹挟的高能粒子流使F2层电子密度激增。那些本该消散在大气层的电波,在电离层与地面间完成了279次跳跃反射,像永不停歇的弹珠在磁暴形成的波导管中穿梭二十年。
当江澈将信号源方位导入星图软件,参宿西的赤纬线与林晚病房窗框的仰角完美重合。2003年冬至清晨,猎户座升起的时刻,十西岁少女用改装的发报机把圆周率发送给1300光年外的红超巨星——这个疯狂计划曾被她写在数学作业本角落,旁边还画着穿宇航服的卡通兔子。
"不是求救信号。"江澈抚摸着发报电键氧化发黑的触点,顶针残留着经年累月的汗渍。示波器突然捕捉到一组谐波,经过傅里叶变换后呈现出双耳效应声像——当年林晚用立体声录音机同时录制左右声道,左耳是摩尔斯电码,右耳却是用指甲轻敲保温杯的咚咚声。
法医实验室的声纹比对持续了整夜,钢化玻璃后的超级计算机吞吐着二十年积累的音频数据。凌晨三点十七分,识别系统突然发出蜂鸣,某段2017年的监护仪警报声中检测到相同频率的敲击节奏。那是林晚最后一次化疗时,指尖在氧气面罩上叩出的圆周率第99到100位:"...8628034825"。
江澈站在第三人民医院的废墟前,智能手环显示实时心率突破120次/分。建筑残骸中的钢筋如森白肋骨,他按照译码后的坐标来到当年住院部412室的位置。撬开碎裂的水磨石地砖,生锈的输液架下埋着个饼干铁盒,里面是用蜡封存的收音机线圈与十七颗荔枝核。
最底层的透明袋里装着2003年的CT胶片,十西岁少女的肺部阴影旁,有人用医用蓝笔标注着复杂的波动方程。江澈将方程代入电离层传播模型,发现当日反射的电波会在2046年情人节再次抵达地球——那正是全息玫瑰刺破虚拟与现实界限的时刻。
暴雨倾盆而下,老周的八木天线在雷暴中接收着来自过去的回响。江澈拧开保温杯,78℃的水雾升腾成微型积雨云。他忽然想起林晚手术前夜,两人在顶楼偷听的短波广播里,肖邦的《雨滴》前奏与远方雷暴的静电噪音正以圆周率第101位后的数字为间隔交替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