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有从发明了自认为跨时代的武器的喜悦中缓过来,轮机长就给我浇了冷水
"那孩子造了台完美的博物馆展品——十世纪中期陆地舰船的甲板除锈设备。他还没意识到泰拉战争的本质是源石能效竞赛,传统化学能武器就像用燧石矛对抗天灾……"
我从那里听来的不重要,但必须承认的事实是铅弹在面对法术护盾时的表现的确是这样
导致气枪最后取材于厨房,应用于厨房。
至少让士兵们的餐桌上多了不少烤羽兽。
我的第一项发明就这样虎头蛇尾的被搁置了下来
哈里斯中尉是个开朗的小伙,也算是我第一个记住名字的舰员,因为青铜铸造的观测舱外面刻着他的名字
观测仓算是平时这艘巡洋舰的眼睛,你不能指望一个经济航速30km每小时的东西拖着个观察气球走
观测仓采用的是施耐德的产品,我也没想到在这个世界可以听到这个名字
主体材质:
锡青铜铸造壳体(铜88% / 锡10% / 锌2%)
壳体厚度:150mm(曲面铸造工艺减少应力集中)
抗拉强度:380MPa(通过蒸汽淬火硬化处理)
重量:42.7吨(含内部机械装置)
几何尺寸:
外径:5.2米(六边形蜂巢结构,单边长度2.6米)
内舱有效空间:3.8米首径球体
垂首高度:4.5米(含底部铸铁基座与顶部瞭望塔接口)
Ⅱ. 光学系统
主观测镜:
施耐德-克虏伯联合制20倍率潜望镜
焦距:1200mm(可切换氙气灯辅助照明)
视场角:2.3°(全金属消色差透镜组)
分辨率:4.7角秒(可识别12000码外30目标)
青铜铸造的观测舱在烈日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六边形舷窗的钢化玻璃被蒸汽除雾装置持续擦拭。观测员哈里斯中尉将左眼贴在黄铜目镜上,睫毛扫过冰凉的接目环。机械转轮带动着二十倍率的光学镜头缓缓旋转,戈壁滩上每一粒石英砂都在他的视网膜上投下棱角分明的阴影。
"方位2-3-0,疑似热源扰动。"他的声音通过铜制传声管在舰体内共振,底舱的火控室立即传来齿轮咬合的咔嗒声。三组机械计算机的齿轮开始同步运转,差分机构将观测数据转化为三维坐标参数。
舰桥顶部的齐柏林式侦察气球正在升空,吊篮里的侦察兵将双筒测距仪对准西南方向。八百米长的钢缆在绞盘转动中发出呻吟,气球表面涂装的迷彩帆布在热浪中微微鼓动。观测舱的蒸汽压力表突然跳动,哈里斯感觉到脚下的柚木地板传来细微震颤——主锅炉正在为战斗状态蓄压。
"确认光学特征!"我下令道,拿起望远镜看向那个方向
火控长道森上尉的皮靴重重踏上观测舱的铸铁台阶,他军装右臂的铜制测距仪随着动作叮当作响。"双基线交汇法确认距离。"他将两枚铜币拍在机械计算机的投币口,黄铜指针在波斯蓝珐琅表盘上画出扇形轨迹,"八千西百码,误差±3%。"
整艘战舰突然陷入诡异的寂静,连蒸汽活塞的喘息都暂时停歇。哈里斯知道这是主炮塔正在同步转向的征兆,三百吨的装甲炮座在液压驱动下转向60度只用了3分钟 。
当我的视网膜终于捕捉到那抹异常反光时,冷汗正顺着我的脊椎滑进卡其布衬衣的领口。
尖锐的塔尖刺破蜃气,法术高塔尖锐的轮廓如同从炼狱爬出的机械恶魔。敌方陆地战舰的侧舷装甲上布满铆钉,每颗铜制钉帽都在阳光下燃烧着挑衅的火星。
再也不需要等待对比侧影图结果了,那就是我穿越之后看见的第二艘陆地战舰,边境公爵号
我的手指悬在警报拉杆上方三英寸处,看见敌舰观测塔的镜片反光突然增强——他们也发现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