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竟 杨厚
苏竟字伯况,是扶风平陵人。汉平帝时期,苏竟因为精通《易经》担任博士讲《书》祭酒。他擅长图谶之学,能够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王莽当政时,苏竟与刘歆等人共同掌管校勘书籍,被任命为代郡中尉。当时匈奴侵扰,北部边境大多遭受其祸害,而苏竟最终能保全治理好一郡。光武帝刘秀即位后,派人到代郡任命苏竟为代郡太守,让他加固边塞来抵御匈奴。建武五年冬天,卢芳逐渐占据了北部边境各郡,光武帝派偏将军随弟屯守代郡。苏竟病重,把军队交给随弟,自己前往京城谢罪。苏竟被授予侍中一职,几个月后,因为生病被免职。
当初,延岑的护军邓仲况拥兵占据南县成为盗贼,而刘歆哥哥的儿子刘龚是他的主要谋士。苏竟当时在南方,给刘龚写信劝谕他说:
您处理事务一切安好。我从前凭借研墨编纂抄写的才能,与国师公刘歆一同出入共事,校订审定秘籍,私下里对他很是亲近依恋,无法自行远离。大概听说君子怜悯同类并且为他们的不得志而悲伤。人无论愚蠢还是聪明,没有不先躲避灾祸然后再谋求利益,先确定志向然后再追求名声的。从前智果看到智伯穷兵黩武必定灭亡,所以改变姓名远远地逃走,陈平知道项羽被上天抛弃,所以诚心归附汉高祖,这些都是智慧到了极点的表现。听说您先前暂时委屈自己的气节,臣服于延岑,后来醒悟过来,隐居起来修养品德。前代的那几位贤能的人,又怎能超过您呢?您身处中原地区,贤能的人士很多,如果在片刻之间,研究考察各种观点的异同,参照图谶书籍,推测人事变化,那么得失利害,就可以清楚地呈现在眼前,为什么要让自己陷入叛逆的困境,而不改变坚守恶行的名声呢?这与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多么地相反啊!
世上那些浅陋的俗儒和学问不深的人,分辨不清是非对错,却来评论当代的事情,使人们的视听产生疑惑和误导。有的人说天下朝代更迭兴起,不知道谁会成为主宰,于是举兵占据土地,企图谋取非分的期望。有的人说圣明的君王还没有出现,应该观察时势的变化,依附强大的势力,观望形势而自保。这两种论调,难道是正确的吗?孔子整理秘经,为汉朝制定了赤制(指汉朝以火德王),这些经义玄妙深奥隐藏在书中,文字隐晦但事情的道理却很明确。而且汉朝的火德上承唐尧,即使暂时隐晦也必定会显明,承接了数代积累的福运,掌握着无穷的符命,王莽虽然趁机偷偷篡夺皇位,但最终遭受大刑杀戮,肢体分裂,宗族被诛灭,这难道不是符命的验证吗?这是皇天之所以眷顾、犹豫不决,担忧汉家子孙的原因啊。那些评论的人如果不依据天命,参考圣人的言论,随便用《师旷杂事》之类的书来轻易地迷惑自己,游说之士撰写书籍,背离了大道,怎么能相信呢?
各位儒生有的说:如今五星运行失常,天时错乱,辰星长时间不显示应有的迹象,太白星出入超出正常的度数,荧惑星进退呈现出怪异的状态,镇星环绕天街,岁星在氐宿、房宿附近停留不去。认为这些占卜的现象,都与国家有关。大概灾祸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都对应着不同的分野,各自有所主宰。房宿、心宿是宋国的分野,对应的是东海郡。尾宿是燕国的分野,对应的是渔阳郡。东海的董宪迷惑不投降,渔阳的彭宠叛逆拥兵自重,皇上大怒,命令将领一同去征讨,所以荧惑星对应这种情况,董宪、彭宠遭受灾祸。太白星、辰星从王莽新朝末年开始,运行的度数就失常了,一首到现在,有的停留在东井宿,有的隐没在羽林宿,有的在藩屏星附近徘徊,有的在帝宫星附近徘徊,有的经过天空反而更加明亮,有的潜藏很久才出现,有的微弱暗淡,有的在南北方向上光芒煌煌,有的运行的长短形成钩状,有的屈伸不进,这些都是天命更替的祥瑞,是圣明的皇帝顺应符命的征兆啊。那些贼臣小人,往往相互交错,随意指挥妄加议论,相互传播误导。由此说来,天文现象怎么能遵循常规的度数呢!
不久前,五月甲申日,天空出现白虹,从子位(北方)延伸到午位(南方),宽约十丈,长约万丈,正对着倚弥。倚弥就是黎丘,是秦丰的都城。这时月亮进入毕宿。毕宿是天网,主宰着网罗无道的君主,所以周武王将要讨伐商纣王时,向上祭祀毕宿,向上天求助。在仲夏时节的甲申日是八魁星当值。八魁星,是上帝掌管开启和关闭的将领,主宰着驱逐邪恶、抵御叛逆。流星的形状像蚩尤旗,有人说是营头星,有人说是天冲星,从奎宿出现向西北方向运行,到延岑的军营上方,散开成数百颗然后消失,奎宿代表着毒螫,主宰着兵库。这两种变异现象,是郡中以及延岑的士兵们都共同看到的。因此延岑就前往武当山,假托说要发兵,实际上是躲避灾祸。今年是《比卦》主管一年的气运,《坤卦》主管立冬,《坎卦》主管冬至,水灭火,南方的军队将遭受年岁的灾祸。土德在中宫,刑罚在木,木能战胜土,刑罚克制德运,这是今年战事结束,国家安宁的效验啊。那些五德终始说中提到的五七之家三十五姓,彭氏、秦氏、延氏都不在其中。为什么还要疑惑不解,依赖这些姓氏呢?《葛累》这首诗中说 “求福不违背正道”,难道不是这样吗!
图谶的占卜,各种变异现象的应验,都是您所明白的。善恶的分别,去留的决断,不能不仔细考察。不要忽视我的这些话!
周公赞赏康叔,是因为他没有跟随管叔、蔡叔的叛乱;汉景帝喜欢济北王,是因为他没有跟随吴濞的叛乱。自从更始帝以来,违背恩义叛逆的,归向正义向善的,好坏分明,难道可以不考察清楚吗!良医不能救治没有生命的人,强横的人不能与上天相争,所以上天要毁灭的,人是无法支撑的。您应该秘密地与太守刘君共同谋划投降的事情。孔子忙碌不安,墨子匆忙奔走,都是非常担忧世人的表现啊。屠羊说拯救楚国,不是为了求取爵位俸禄;茅焦冒犯秦王,难道是为了求取回报利益吗?只是竭尽忠诚博爱的诚心,内心的愤懑不能抑制罢了。
苏竟又给邓仲况写信劝谏他,信的内容很多没有记载下来,于是邓仲况与刘龚就投降了。
刘龚字孟公,是长安人,善于议论,扶风的马援、班彪都很器重他。苏竟始终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潜心研究乐道术,创作了《记诲篇》以及文章流传于世。苏竟七十岁时,在家中去世。
杨厚字仲桓,是广汉新都人。他的祖父杨舂卿,擅长图谶之学,是公孙述的将领。汉军平定蜀地时,杨舂卿自杀,临死前告诫儿子杨统说:“我的绨帙中有先祖所传的秘记,是为汉朝所用的,你要好好研究它。” 杨统被父亲的遗言所感动,守孝期满后,离开家跟随犍为的周循学习先人的方法,又向同郡的郑伯山学习《河洛书》以及天文推算的方法。建初年间杨统担任彭城令,一州发生大旱灾,杨统推算消除灾异的方法,他所在县的境内得到了雨水的滋润。太守宗湛让杨统为郡里求雨,很快也降下了大雨。从此以后,朝廷遇到灾害怪异的事情,大多向他咨询。杨统创作了《家法章句》以及《内谶》二卷和角说,官位做到光禄大夫,成为为国三老。杨统九十岁时去世。
杨统生下杨厚。杨厚的母亲当初与杨厚的哥哥杨博关系不和睦,杨厚九岁时,想让母亲和哥哥关系和好,于是假托生病不说话也不吃饭。母亲知道了他的心意,惊恐地改变了态度,对杨博的恩养更加深厚。杨博后来官至光禄大夫。
杨厚年轻时学习杨统的学业,精力充沛地思考和阐述。当初,安帝永初三年,太白星进入斗宿,洛阳发生大水灾。当时杨统担任侍中,杨厚跟随他在京城。朝廷向杨统询问这件事,杨统回答说 “我年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清,我的儿子杨厚通晓图谶书籍,粗略地懂得其中的意思”。邓太后派中常侍秉承旨意去询问杨厚,杨厚回答认为 “各位王子大多在京城,可能会有意外的变故,应该赶快把他们分别遣送回各自的封国”。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那颗星不久就消失不见了。杨厚又能准确地预测水退的日期,都像他所说的那样。他被任命为中郎。太后特地召见他,询问他关于图谶的事情,杨厚的回答不符合太后的心意,被免职回家。杨厚又在犍为复习学业,不接受州郡、三公的征召任命,方正、有道、公正等特殊的征召,他都不去就任。
永建二年,顺帝特地征召他,下诏告知郡县督促他出发前往京城。杨厚不得己,走到长安时,以生病为由上书,趁机陈述汉朝三百五十年的厄运,应该采取免除旧制、更改宪令的办法,以及消除和降服灾异的措施,一共五件事。皇帝下诏书褒奖他,下诏让太医给他送药,太官赐给他羊和酒。等到他到了京城,被授予议郎一职,三次升迁后担任侍中,皇帝特地召见他,询问他关于时政的问题。永建西年,杨厚上书说 “今年夏天必定会非常寒冷,将会有疾病瘟疫和蝗虫的灾害”。这一年,果然有六个州发生了严重的蝗灾,瘟疫流行。后来他又接连上书说 “西北两个方向有战争的气氛,应该防备边境的敌人入侵”。皇帝将要向西巡视,因为杨厚的话而停止了。到了阳嘉三年,西羌侵犯陇右地区,第二年,乌桓包围了度辽将军耿晔。永和元年,杨厚又上书说 “京城应该会有水灾,还会发生火灾,三公会有人被免职,蛮夷将会反叛”。这年夏天,洛阳发大水,淹死了一千多人;到了冬天,承福殿发生火灾,太尉庞参被免职;荆州、豫州的蛮夷盗贼杀害了长吏,侵犯了城郭。杨厚又说 “大臣、皇帝的近戚、妃嫔将会遭受灾祸”。第二年,宋阿母与宦官褒信侯李元等人通奸被废黜;再过两年,中常侍张逵等人又因为诬陷大将军梁商专权跋扈而获罪,全部被处死。每当有灾害怪异发生,杨厚就上书陈述消除和挽救的方法,然而宦官专政,他的话不被信任。
当时大将军梁冀的威望和权力在朝廷中无人能及,梁冀派他的弟弟侍中梁不疑带着车马、珍贵的玩物送给杨厚,并与他相见。杨厚不回应,坚决称病请求退隐。皇帝答应了他,赐给他车马、钱财和布帛让他回家。杨厚研习黄老之学,教授学生,登记在册的门生有三千多人。太尉李固多次举荐他。本初元年,梁太后下诏按照古代的礼仪去聘请杨厚,杨厚于是称病不接受。建和三年,太后又下诏征召他,过了西年他也没有到京城。杨厚八十二岁时,在家中去世。皇帝下策书吊唁祭祀他。乡里的人给他谥号为文父。他的门生为他建立了庙宇,郡里的文学掾史在春秋时节按时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