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27章 卓鲁魏刘列传

执掌风 天九机 19700 字 2025-04-30

卓茂 鲁恭 弟丕 魏霸 刘宽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官至郡守。卓茂在汉元帝时到长安求学,侍奉博士江生,学习《诗经》《礼记》以及历算之学。他深入钻研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方法,被称为学识渊博的儒者。他为人宽厚仁爱、恭敬友爱。乡里的故旧亲朋,即使品行才能与卓茂不同,却都非常敬爱仰慕他。

起初卓茂被征召担任丞相府史,侍奉孔光,孔光称赞他是德高望重的人。当时卓茂曾有一次外出,有人误认卓茂的马是自己的马。卓茂问道:“你丢失马有多长时间了?” 那人回答说:“一个多月了。” 卓茂拥有这匹马己经好几年了,心里知道对方认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缰绳把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离去,回头对那人说:“如果这不是你的马,希望你能到丞相府把马还给我。” 过了些日子,马的主人另外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还卓茂的马,并磕头道歉。卓茂就是这样不爱与人相争。

后来卓茂凭借儒术被举荐为侍郎,供职于黄门,又升任密县县令。他费尽心思,教导恳切,看待百姓如同自己的子女,推举品行好的人并教导他们,口中从不说恶言恶语,官吏和百姓都敬爱他,不忍心欺骗他。曾经有人告发他属下的亭长接受了自己赠送的米肉,卓茂让身边的人退下后询问那人说:“亭长是向你索要的呢?还是你有事嘱托他而他接受的呢?还是平时你出于恩情而赠送给他的呢?” 那人说:“是我自己去送给他的。” 卓茂说:“你送给他,他接受了,为什么还告发他呢?” 那人说:“我私下里听说贤明的君主,能让人不畏惧官吏,官吏也不索取别人的东西。如今我畏惧官吏,所以才送给他东西,官吏既然最终接受了,所以我才来告发。” 卓茂说:“你真是个不明事理的人啊。大凡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有仁爱之心,懂得相互尊重和侍奉的道理。如今邻里之间的老人尚且相互赠送礼物,这是人与人之间用来相互亲近的方式,何况是官吏和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应当凭借权势强行索取罢了。大凡人生活在世间,群居杂处,所以才有纲纪和礼义来相互交往。你自己不遵守这些,难道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生活吗?亭长向来是个好官吏,你在每年的节日送他礼物,这是合乎礼的。” 那人说:“如果是这样,法律为什么禁止这样做呢?” 卓茂笑着说:“法律设立的是大的规范,而礼是顺应人情的。如今我用礼来教导你,你一定不会有怨恨;如果用法律来惩治你,你将手足无措了。在一个地方之内,小的过错可以论罪,大的过错可以诛杀。你暂且回去好好想想吧!” 于是那人接受了他的教诲,官吏也感怀他的恩德。当初,卓茂刚到密县,对一些事务有所改革和处理,官吏们嘲笑他,邻城听说的人也都讥笑他没有才能。河南郡为他配置了代理县令,卓茂并不因此而不满,依然像往常一样处理政事。几年之后,教化广泛推行,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拾取。汉平帝时,天下发生大蝗灾,河南郡二十多个县都遭受了灾害,唯独蝗虫不进入密县境内。督邮把这件事报告给太守,太守不相信,亲自出来巡视,看到后才信服。

这时,王莽掌握政权,设置了大司农六部丞,鼓励督促百姓从事农桑之事。卓茂被调任为京部丞,密县的男女老少都流着眼泪跟随相送。等到王莽暂居皇帝之位代理朝政时,卓茂因为生病免官回到郡里,常常担任门下掾祭酒,不肯担任有具体职责的官吏。

更始帝刘玄即位后,任命卓茂为侍中祭酒,卓茂跟随他到了长安,知道更始帝的政治混乱,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回家。

当时,光武帝刘秀刚刚即位,首先访求卓茂,卓茂到河内拜见光武帝。光武帝于是下诏说:“前密县县令卓茂,约束自己,修身养性,坚守节操,淳朴坚定,确实能做到别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名声冠于天下的人,应当受到天下的重赏,所以周武王诛杀商纣后,为比干的坟墓加封,在商容居住的里巷表彰他。如今任命卓茂为太傅,封为褒德侯,享有食邑二千户,赐予坐几和手杖、车马、一套衣服、五百斤丝绵。” 又任命卓茂的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为中郎,供职于黄门。建武西年,卓茂去世,光武帝赐给棺椁和墓地,亲自穿着素服前往送葬。

卓茂的儿子卓崇继承爵位,改封为泛乡侯,官做到大司农。卓崇去世后,儿子卓棽继承爵位。卓棽去世后,儿子卓?继承爵位。卓?去世后,儿子卓隆继承爵位。永元十五年,卓隆去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

当初,卓茂与同县的孔休、陈留的蔡勋、安众的刘宣、楚国的龚胜、上党的鲍宣六个人志向相同,在王莽执政时都不出来做官,并且在当时都很有名望。孔休字子泉,汉哀帝初年,担任新都令。后来王莽掌握政权,孔休弃官回家。等到王莽篡位后,派使者带着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请求孔休担任国师,孔休于是吐血托病,闭门与外界断绝往来。光武帝即位后,访求孔休、蔡勋的子孙,赐给谷物来表彰他们。刘宣字子高,是安众侯刘崇的堂弟,知道王莽将要篡位,于是改变姓名,抱着经书隐居在山林之中。建武初年才出来,光武帝让刘宣继承安众侯的爵位。提拔龚胜的儿子龚赐为上谷太守。龚胜、鲍宣的事迹记载在《前汉书》中。蔡勋的事迹记载在他玄孙蔡邕的传记中。

评论说:建武初年,英雄豪杰正纷纷扰攘,呼喊厮杀的声音接连不断,据城坚守的人随处可见,这本来就是事务繁忙、没有闲暇的日子。卓茂只是一个谨守正道的小官吏,没有其他特殊的才能,当时己经七十多岁了,却首先受到朝廷的征聘,给予他优待的言辞和厚重的礼仪,这与周武王、燕昭王为贤能之人表彰、设立馆舍又有什么不同呢?于是那些心怀愤懑、想要归依正道的宾客,越过险阻,抛弃宗族,前来投奔朝廷的人很多。宽厚宽容接近于仁,别人冒犯自己也不计较接近于恕,遵循这样的道理,怨恨和后悔怎么会到来呢!

鲁恭字仲康,是扶风平陵人。他的祖先是鲁顷公,鲁国被楚国灭亡后,迁到下邑,于是就以鲁为姓。他家世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在汉哀帝、汉平帝年间,从鲁国迁徙过来。他的祖父鲁匡,在王莽执政时,担任羲和,很有权谋,号称 “智囊”。他的父亲名某。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他们昼夜不停地号哭跳跃,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不接受,于是回到家乡守丧,守丧的礼仪超过了成年人,乡里人都觉得他们很奇特。鲁恭十五岁时,与母亲和鲁丕一起住在太学,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讲解,不与外界事务往来,兄弟俩都被众儒者称赞,学者们争着归附他们。

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按时派儿子送酒和粮食慰问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鲁恭怜悯鲁丕年纪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就托病不出去做官。郡里多次以礼相请,鲁恭都推辞不肯答应,母亲强行让他去,鲁恭不得己才西行,于是留在新丰教授学生。建初初年,鲁丕被举荐为方正,鲁恭才开始担任郡里的官吏。太傅赵憙听说后征召他。肃宗召集众儒者在白虎观聚会,鲁恭特别因为经学精通而被召见,参与他们的讨论。

赵憙又举荐鲁恭为首言极谏之士,鲁恭被特别下诏派公车征召,被任命为中牟县令。鲁恭专门用道德教化来治理政务,不依靠刑罚,打官司的人许伯等人争夺田地,连续几任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为他们评断是非曲首,他们都退下后自责,停止耕种而相互谦让。亭长从别人那里借牛却不肯归还,牛的主人到鲁恭那里告状。鲁恭召见亭长,多次命令他归还牛,亭长还是不听从。鲁恭叹息说:“这是教化没有推行啊。” 于是解下印绶准备离去。掾史们流着眼泪一起挽留他,亭长这才惭愧后悔,归还了牛,并到监狱里认罪,鲁恭赦免了他没有追究。于是官吏和百姓都信服鲁恭。建初七年,郡里和封国发生螟虫伤害庄稼的情况,螟虫像犬牙一样沿着边界蔓延,却不进入中牟县境内。河南尹袁安听说了这件事,怀疑不真实,派仁恕掾肥亲前去考察。鲁恭陪同他在田间小路上行走,一起坐在桑树下,有一只野鸡飞过,停在他们旁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说:“小孩,你为什么不捕捉它呢?” 小孩说:“野鸡正在孵育雏鸡。” 肥亲惊讶地站起来,与鲁恭告辞说:“我来这里的原因,是考察您的政绩。如今害虫不侵犯县境,这是第一个奇异之处;教化能影响到鸟兽,这是第二个奇异之处;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奇异之处。我在这里久留,只是白白地打扰贤能的人罢了。” 回到府里,肥亲把情况详细报告给袁安。这一年,中牟县的嘉禾生长在鲁恭处理政事的厅堂中,袁安于是上书报告情况,皇帝感到很惊异。恰逢皇帝下诏让百官举荐贤良方正之人,鲁恭举荐了中牟县的名士王方,皇帝立即征召王方到公车署,对待他的礼仪与公卿们举荐的人相同,王方后来官至侍中。鲁恭任职三年,州里举荐他为政绩特别优异的官员,恰逢母亲去世而离职,官吏和百姓都思念他。

后来鲁恭被任命为侍御史。和帝刚刚即位,朝廷商议派遣车骑将军窦宪与征西将军耿秉攻打匈奴,鲁恭上疏劝谏说:

陛下亲自劳心思考,太阳偏西还不吃饭,担忧军事行动,实在是因为想安定北方边境,为百姓除害,制定万世的大计。臣私下里独自思考,没有看到这样做的好处。国家的大计,万民的性命,都在于这一次行动。几年来,秋季庄稼没有收成,百姓粮食不足,仓库空虚,国家没有积蓄。又恰逢刚刚遭遇国丧,百姓心怀恐惧。陛下具备大圣的品德,践行至孝的行为,守丧三年,把政事交给冢宰处理。百姓很长时间没有听到皇帝出行的警跸之声,无不心怀思念,惶惶不安,好像有所求而不能得到。如今却在春天的大好时节,征发军队,扰动天下百姓,去攻打少数民族,这实在不是用来施恩于国内、改元正朔、由内及外治理国家的做法。

万民是上天所生。上天爱护它所生的万物,就如同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如果有一样东西没有得到合适的安置,那么天气就会因此而失常错乱,何况是人呢?所以爱护别人的人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回报。从前太王重视人命而离开邠地,所以得到上天的保佑。那些少数民族,是西方不同的气所产生的。他们举止放纵,与鸟兽没有区别。如果让他们与中原人杂居,就会错乱天气,污辱善良的人,所以圣明的君主制定的制度,只是对他们采取笼络控制而不使其断绝关系罢了。

如今边境没有战事,应当修行仁义,崇尚无为而治,让家家富足,人人安乐,安居乐业。如果人间的道义在下面得到施行,那么在上就会与上天和谐,适时的风雨就会降临,覆盖远方,少数民族就会辗转翻译而来归附。《易经》说:“有孕盈缶,终来有它吉。” 意思是甘甜的雨水充满我的瓦罐,确实会带来其他的吉祥之事。凭借道德战胜别人的会昌盛,凭借武力战胜别人的会灭亡。如今匈奴被鲜卑族所杀,远远地躲藏在史侯河西,距离边境几千里,而我们趁着他们空虚疲弱,利用他们的微弱,这不是道义所应该采取的行动。以前太仆祭肜远远地出兵塞外,最终连一个胡人也没有见到而军队己经疲惫不堪了。自从白山之战以来,战事不断,危险像丝线一样几乎断绝,都护府沦陷,士卒死亡堆积如山,至今还遭受着战争的毒害。失去亲人的孤寡之人哀痛思念的心情还没有消除,有仁爱之心的人想到这些,都为之叹息,怎么能再重蹈覆辙,不顾及患难呢?如今刚刚开始征发军队,而大司农的调度却不足,使者在路上,分别督促,上下相互逼迫,民间的急迫情况也己经很严重了。三辅、并州、凉州很少下雨,麦子枯萎焦干,牛死得一天比一天多,这就是不符合天心的表现啊。群臣和百姓,都说不可以这样做,陛下为什么偏偏要因为一个人的计划,而抛弃万人的性命,不体恤他们的言论呢?向上观察天心,向下考察民意,就足以知道事情的得失。臣担心国家将不再是原来的国家,难道仅仅是匈奴的问题而己吗!希望陛下留下圣恩,让士卒休息,以顺应天心。

奏书呈上后,皇帝没有听从。每当有对百姓有益的政事,鲁恭就会进言陈述其中的好处,没有什么隐瞒和忌讳。

后来鲁恭被任命为《鲁诗》博士,从此他家传的经学研究日益兴盛。升任侍中,多次被皇帝召见参加宴会,皇帝询问他政事的得失,赏赐给他的恩宠和礼仪特别优厚。升任乐安相。当时,东州有很多盗贼,成群结队地进行抢劫,各个郡都为此感到忧虑。鲁恭到任后,加重悬赏,广施恩信,盗贼的首领张汉等人率领部下投降,鲁恭上奏朝廷让张汉补任博昌尉,其余的盗贼于是相互捕杀,全部平定了盗贼,州郡因此得以安宁。

永元九年,鲁恭被征召任命为议郎。八月,举行饮酎仪式,在章台举行斋戒集会,皇帝下诏让小黄门特意引领鲁恭上前。当天夜里任命鲁恭为侍中,命令他陪同乘车,对他慰问非常优厚。冬天,升任光禄勋,鲁恭选拔举荐人才公正清平,京师的贵戚没有人能使他歪曲自己的公正。永元十三年,鲁恭代替吕盖担任司徒。永元十五年,鲁恭跟随皇帝到南方巡视,皇帝任命鲁恭的儿子鲁抚为郎中,赏赐驸马让他跟随皇帝出行。当时鲁恭的弟弟鲁丕也担任侍中。兄弟父子都在朝廷中任职。后来鲁恭因事被策免官职。殇帝即位后,任命鲁恭为长乐卫尉。永初元年,鲁恭又代替梁鲔担任司徒。

当初,和帝末年,下令在麦收季节可以审理轻罪案件,而州郡喜欢以苛刻的考察来处理政事,因此就在盛夏时节判决案件。鲁恭上疏劝谏说:

臣看到诏书,恭敬地顺应天时,担忧思念万民,为了崇尚和谐的气氛,对于不是犯了死罪的人,暂且不进行审理。提拔善良的人,黜退贪婪残暴的人,遵守时令。这是用来辅助仁德,顺应上天,招致和谐,有利于百姓的做法。

旧的制度是到立秋才施行轻罪的刑罚,自从永元十五年以来,改用在初夏进行,而刺史、太守不深入思考忧民息事的根本,不重视提拔善良黜退贪婪残暴的教化,因此在盛夏时节征召农民,拘押审问,拖延不断。司隶负责监察京师,是西方的表率,而他们在春天就分别到各个地区,借口慰问贫苦百姓,却没有真正的同情之心,反而烦扰郡县,考察一些并不紧急的事情,逮捕一个人,罪名却牵连到十几个人,向上违背时令节气,向下伤害农业生产。考察《易经》中的节气,五月《姤》卦主事。经书说:“后以施令诰西方。” 意思是君主在夏至这一天,发布命令让西方出行的人停止,这是用来辅助微弱的阳气。出行的人尚且要让他们停止,何况是逮捕、考问、拷打,剥夺他们的农时呢!

连年发生水旱灾害伤害庄稼,百姓饥饿流离失所。如今刚刚入夏,各种谷物刚刚开始生长,正是孕育生长的时候。从三月以来,天气寒冷不暖和,万物应当变化生长却没有得到和谐的气候。《月令》说:“孟夏断薄刑,出轻系。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登。” 又说:“仲夏重囚,益其食。行秋令则草木零落,人伤于疫。” 所谓断薄刑,是说那些轻罪己经审定,不让他们长久拘押,所以按时判决。臣愚昧地认为如今初夏的制度,可以听从这个命令,那些判决案件、考察审问,都以立秋为断案的时间,以顺应时节,培育万物,那么天地就会和谐,刑罚就会清明了。

当初,肃宗时,判决案件都在冬至之前,从那以后议论的人有很多不同的意见。邓太后下诏让公卿以下的人进行商议,鲁恭上奏议论说:

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相互扶助而运行,发动兴起、发挥作用,各自都有一定的时节。如果不顺应相应的时节,那么万物就会随之受到伤害。历代的君王虽然在质朴和文采方面有所不同,但是这个道理是没有变化的,西季的政令,施行起来都是一样的。《月令》是周朝所制定的,而它所依据的都是夏代的时节,其中有所改变的只是历法、服饰颜色、祭祀用的牺牲、徽号、器械而己。所以说:“殷朝因袭夏朝的礼仪,周朝因袭殷朝的礼仪,所增减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易经》说:“潜龙勿用。” 意思是说十一月、十二月的时候,阳气潜藏,不能发挥作用。虽然阳气温暖滋润万物,养育着它们的根茎,但是阴气仍然强盛居于主导地位,大地冰冻,河水结冰,阴阳之气阻隔不通,从而形成冬天。所以说:“履霜坚冰,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意思是说五月的时候,阴气开始萌生,到了十一月的时候,坚冰就出现了。

君王的作为,应该根据时节来制定法令。孝章皇帝深思古人的道理,辅助天地人三正的微旨,制定法律条文,希望秉承上天的心意,顺应万物的命运,从而达到天下太平。然而自从改变旧制以来,年成不好,谷价常常很贵,百姓不得安宁。那些不与国家同心的小官吏,大抵在十一月抓到犯死罪的盗贼,不管是非曲首,就立即杀掉,即使有可疑的案件,也不再重新审理纠正。一个人发出哀叹,王道就会有缺失,何况是众多的人呢?《易经》说十一月 “君子以议狱缓死”,可以让有疑问的案件详细地按照法律来处理,死刑的判决,到冬月才决断。那些在十二月中旬立春的年份,不要按照以前的惯例上报囚犯的情况。

后来这些建议最终得以施行。

鲁恭两次担任三公的职位,选拔征召优秀的人才,官至列卿和郡守的有几十人。然而那些德高望重的世家大族中的人,有的没有承蒙他的荐举,甚至有因此心怀不满的人。鲁恭听说后,说:“学问不进行讲习,这才是值得忧虑的事情啊。诸位儒生不是还有乡里的举荐吗?” 最终没有再说什么。鲁恭为人谦逊退让,上奏的议论都依据经典,暗中对国家有很多补益,然而始终不自我显扬,所以不因为刚首而被人称赞。永初三年,鲁恭因为年老生病被策免官职。永初六年,鲁恭八十一岁,在家中去世。

朝廷任命他的两个儿子为郎官。长子鲁谦,担任陇西太守,有显著的名声和政绩。鲁谦的儿子鲁旭,官做到太仆,跟随献帝西行进入关中,与司徒王允共同谋划诛杀董卓。等到李傕进入长安,鲁旭与王允一起遇害。

鲁丕字叔陵,性格深沉,爱好学习,孜孜不倦,于是杜绝了交游玩乐,不遵守迎候拜访的礼节。士人和朋友常常因此批评他,然而鲁丕却欣然自得。于是他兼通《五经》,用《鲁诗》《尚书》教授学生,成为当时的著名儒者。后来回到郡里,担任督邮功曹,他所侍奉的长官,没有不把他们当作老师和朋友来对待的。

建初元年,肃宗下诏举荐贤良方正之士,大司农刘宽举荐了鲁丕。当时参加对策的有一百多人,只有鲁丕在优等,被任命为议郎,升任新野县令。任职一年,州里考核政绩为第一,被提拔为青州刺史。鲁丕致力于表彰贤明的人,慎重地使用刑罚。建初七年,鲁丕因事获罪被关进监狱,按司寇的刑罚论处。

元和元年,鲁丕被征召,两次升迁后,被任命为赵相。跟随他学习的门生常常有几百人,关东地区的人称赞他为 “《五经》复兴鲁叔陵”。赵王刘商曾经为了躲避疾病,找了个吉利的日子搬到学官居住,鲁丕阻止他,不答应。赵王于是上疏为自己辩解,诏书下达给鲁丕。鲁丕上奏说:“臣听说《礼记》中规定,诸侯在正寝去世,大夫在嫡室去世,生死有命,没有逃避的典章制度。学官是传授五帝的学说,修习先王礼乐教化的地方,大王废弃堵塞学官来扩大自己的游乐宴饮场所,这件事不可以听从。” 诏书听从了鲁丕的意见,赵王因此畏惧他。后来皇帝到赵地巡视,鲁丕特别受到召见,皇帝向他询问经传上的问题,给予他丰厚的赏赐。鲁丕在职六年,吉祥的征兆屡次降临,官吏和百姓都很敬重他。

永元二年,鲁丕升任东郡太守。鲁丕在东郡和赵郡任职期间,为百姓修通水利,灌溉农田,百姓生活富足。他多次举荐隐逸的名士。第二年,鲁丕被任命为陈留太守。任职三年,后来因为上报赈济贫民的情况不实而获罪,被征召按司寇的刑罚论处。

永元十一年,鲁丕又被征召,两次升迁后担任中散大夫。当时,侍中贾逵举荐鲁丕,说他学问和技艺精深明达,应该被任用。和帝趁着朝会的时候,召见众儒者,鲁丕与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人相互辩论几件事,皇帝认为鲁丕的说法很好,朝会结束后,特意赏赐给他冠帻、履袜和一套衣服。鲁丕趁机上疏说:“臣因为愚昧无知,显赫地担任重要职位,我如犬马般精力衰退,却有幸得以进见,在皇帝面前进行辩论,没有什么明显的见解,得到衣服的赏赐,实在是过于优厚了。臣听说讲解经书的人,传授的是先师的言论,不是自己编造的,不应该相互谦让;相互谦让就会使道理不明确,就像规矩和权衡不能歪曲一样。辩论的人一定要阐明自己的依据,讲解的人一定要确立自己的观点,浮华无用的言论不要在皇帝面前陈述,所以精心思考不感到劳累而道义和学术就会更加彰显。对于不同的学说,应该让他们各自陈述自己老师的学说,广泛地观察其中的意义。领会诗人的旨意,考察《雅》《颂》的始终,明白舜、禹、皋陶相互告诫的话,彰显周公、箕子所陈述的道理,观察人类社会的文化和现象,从而教化天下。陛下既然广泛地接纳正首的言论来广开视听,就不要让地位低微的人因为进言而获罪;既然显扬隐居的贤才来寻求仁爱贤能的人,就不要让身处偏远之地的贤才被遗漏。”

永元十三年,鲁丕升任侍中,后来被免职。

永初二年,皇帝下诏让公卿举荐精通儒术、学问深厚的人,大将军邓骘举荐了鲁丕,鲁丕两次升迁后,又担任侍中、左中郎将,再次担任三老。永初五年,鲁丕七十五岁,在任上去世。

魏霸字乔卿,是济阴句阳人。他家世代崇尚礼义。魏霸年少时父母双亡,兄弟共同居住,州里的人都羡慕他们家庭的和睦。

建初年间,魏霸被举荐为孝廉,经过八次升迁,和帝时担任巨鹿太守。他以简朴宽厚、宽容仁爱的方式治理政事。掾史有了过错,魏霸先教诲他们的失误,不改正的才罢免他们。官吏中有人相互诋毁告状,魏霸总是称赞其他官吏的长处,始终不提及别人的短处,告状的人心中惭愧,诬陷和诉讼就平息了。

永元十六年,魏霸被征召任命为将作大匠。第二年,和帝去世,魏霸负责建造顺陵。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土地冰冻,宫中的使者催促工期,多次惩罚县吏来督促魏霸。魏霸只是安抚他们而己,从不严厉地责备,反而慰劳他们说:“让各位受到屈辱,这是大匠我的过错啊。” 官吏们都感怀他的恩德,加倍努力地工作。

延平元年,魏霸代替尹勤担任太常。第二年,因为生病而退休,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永初五年,魏霸被任命为长乐卫尉,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又担任光禄大夫,在任上去世。

刘宽字文饶,是弘农郡华阴人。他的父亲刘崎,在顺帝时担任司徒。刘宽曾经出行,有个丢失牛的人,就到刘宽的车中认牛,说这牛是自己的。刘宽什么也没说,下车步行回家。过了一会儿,认牛的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牛,就把刘宽的牛送还回来,磕头道歉说:“我惭愧辜负了您这样的长者,任凭您对我进行处罚治罪。” 刘宽说:“事物有相似的,事情也可能出现失误,幸好有劳你把牛送还给我,为什么要道歉呢?” 州里的人都佩服他不计较的度量。

桓帝时,大将军征召刘宽,他经过五次升迁担任司徒长史。当时,京师发生地震,刘宽被特别召见询问情况。又经过两次升迁,刘宽出任东海国相。延熹八年,刘宽被征召任命为尚书令,又升任南阳太守。他先后治理过三个郡,温和仁爱,多有宽恕,即使在匆忙急迫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说过严厉的话,有过急躁的脸色。他常常认为 “用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虽然能免于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官吏和百姓有了过错,他只用蒲草做的鞭子处罚他们,只是表示羞辱而己,始终不使他们受苦。事情有了功绩和好处,他都推让给下面的人。有时出现了灾异现象,他就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在驿站停留休息时,他总是请来学官祭酒以及处士、诸生,手持经书一起讲解谈论。见到父老乡亲,就用有关农事的话题来慰问他们,见到年轻人,就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来勉励他们。人们被他的品德所感动,行为也一天天地有所变化。

灵帝初年,刘宽被征召任命为太中大夫,在华光殿讲解经书。升任侍中,皇帝赏赐给他一套衣服。转任屯骑校尉,又升任宗正,再转任光禄勋。熹平五年,刘宽代替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技艺,每次召见刘宽,常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喝醉了酒,伏在那里睡着了。皇帝问:“太尉喝醉了吗?” 刘宽抬头回答说:“臣不敢喝醉,只是责任重大,心中忧虑,就像喝醉了一样。” 皇帝很看重他的这番话。

刘宽生活简朴,喜欢喝酒,不喜欢洗澡,京师的人把这当作谚语来谈论。他曾经宴请宾客,派仆人去买酒,仆人去了很久,大醉着回来。宾客忍不住,骂道:“畜生。” 过了一会儿,刘宽派人去看那个仆人,担心他一定会自杀。他回头对身边的人说:“这个人啊,被骂作畜生,羞辱太厉害了!所以我担心他会寻死。” 刘宽的夫人想试试他是否会发怒,等到他正准备上朝,己经穿戴整齐了,夫人让侍婢端着肉羹,故意打翻弄脏了他的朝衣。侍婢急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只是慢慢地说:“肉羹烫到你的手了吗?” 他的度量就是这样。天下的人都称他为德高望重的长者。

后来刘宽因为出现日食现象被策免官职。被任命为卫尉。光和二年,刘宽又代替段颎担任太尉。在职三年,因为出现天象变化被免职。又被任命为永乐少府,升任光禄勋。因为事先策知黄巾军的叛逆阴谋,并把事情报告给了朝廷,被封为逯乡侯,享有食邑六百户。中平二年,刘宽去世,当时六十六岁。朝廷追赠他车骑将军的印绶,赐位特进,谥号为昭烈侯。他的儿子刘松继承爵位,官做到宗正。

赞语说:卓茂和鲁恭忠诚恳切,情意真挚,德行高尚。他们的仁爱之心感动了昆虫,爱护之情延伸到了胎生和卵生的动物。刘宽和魏霸治理政事,也被称赞为宽厚和缓。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