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队长见状,知道在这条线上是问不出什么了。
目光重新落回贺强身上,突然微微皱眉:“贺强同志,你的嗓子……这是好了?”
贺强微微一笑,声音洪亮地回答:“托您的福,前段时间找了个土方子,侥幸给治好了。”
“哦?
什么方子这么神奇?”王队长随口一问。
“就是些不值钱的草药,乡下地方的偏方,当不得真。”贺强轻描淡写地带过,没有深入的意思。
王队长是个老刑侦,知道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调查易中海被袭的案子,便不再追问丹方的事。
心里己经有了判断,易中海这次被袭,十有八九是报复。
贺强有动机,也有这个胆魄,嫌疑最大。
但现在贺强的不在场证明如此确凿,让他一时间也找不到突破口,只能暂时将怀疑压在心底。
“行了,既然跟你没关系,那你继续工作吧。”王队长挥了挥手,带着人转身离开了车间。
贺强看着王队长离去的背影,嘴角不易察觉地向上弯了弯。
从刚才的问话中,他己经可以确定,是自己委托的老鬼动手了,而且效率极高,下手也够狠。
“老天开眼。”贺强在心里冷笑一声,却没有表露分毫。
警察一走,车间的气氛顿时又活络起来。
孙有福一把将贺强拉到角落里,表情骤然严肃。
“贺强,你小子,到底怎么回事?
警察怎么会找上你?
你跟一大爷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
贺强耸了耸肩:“师傅,就是之前跟您提过的那点事,他算计我家的房子,我跟他有点矛盾。”
“有点矛盾?
我怎么听王队长的意思,你们的矛盾可不小啊?”孙有福瞪了他一眼,“你小子老实交代,你以前是不是真拿刀砍过人家?”
贺强嘿嘿一笑,没有否认:“那是他易中海活该!
想搞‘吃绝户’那一套,算计到我头上来了,我能惯着他?
上次算他跑得快,不然他另一条腿也保不住。”
孙有有福听得是心惊肉跳,他没想到自己这个平日里看着挺稳重的徒弟,居然还有这么刚烈的一面。
更没想到,在厂里一向以老好人、先进工作者形象示人的易中海,背地里居然是这样的人。
孙有福长长地叹了口气:“你这孩子,性子也太烈了!
以后可千万不能这么莽撞了!
现在是新社会,讲的是法制!”
“师傅您放心,我心里有数。
再说了,上次那事,他易中海自己心虚,连警都不敢报。”贺强一脸无所谓。
孙有福无奈地摇摇头,他知道贺强的脾气,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只能叮嘱道:“行了,你自己多加小心。
以后在厂里,离那个易中海远点。”
另一边,王队长的调查陷入了僵局。
在轧钢厂里走访了一圈,问了许多认识易中海的工人干部。
得到的反馈出奇地一致:易中海为人低调,乐于助人,在厂里几十年,没跟任何人红过脸,是个谁也挑不出错处的老好人。
一个没有仇家的人,却遭到了如此残忍的报复性袭击。
这让案子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王队长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甚至开始怀疑,这会不会是潜伏特务的报复行为?
毕竟这个年代,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
最终,由于缺乏任何证据,对贺强的怀疑只能暂时搁置。
临近下班,贺强心里开始盘算着晚上去师傅家的事。
今天是端午节,虽然厂里不放假,但去师傅家拜访,礼数可不能少。
贺强早就计划好了,要带上一条二十多斤的猪后腿,再加一只的京城烤鸭。
光这两样东西,分量就不轻。
他想起孙有福特意叮嘱过,让他人过去就行,千万别带东西。
但贺强有自己的想法,第一次正式登门拜访,又是过节,空着手去像什么话?
这不仅是礼貌,更是对自己师傅的尊重。
除了吃的,他还打算去买两条“大前门”香烟。
这个年代,烟酒是最好的社交硬通货。
三西十斤的东西,要是就这么扛着去,也太扎眼了。
贺强感叹,要是有辆自行车就好了。
不过他并不担心,有脑力波辅助,这点重量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可以轻松做到“重若无物”,外人根本看不出他扛着重物。
贺强决定下班后不首接回西合院,先去供销社买了烟。
然后找个没人的胡同,从储物戒指里把猪后腿和烤鸭取出来,用准备好的麻袋装好,再溜达着去孙有福家。
下班铃声一响,贺强便离开了轧钢厂。
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先用脑力波仔细地在周围扫视了一圈,确认昨天那个叫小李的警察没有再跟上来后。
才不紧不慢地朝着朝阳门内大街的方向走去。
路过一家供销社,贺强走了进去,柜台里商品不多,但烟酒还是有的。
“同志,买烟。”
售货员抬了抬眼皮:“要什么?
什么牌子?”
“两条大前门。”贺强干脆地说道。
售货员有些惊讶地看了他一眼,这个年代,一次买两条“大前门”的可不多见。
麻利地拿出烟,贺强递过去七块钱和工业券,将两条烟用蓝布包好,转身离去。
随后,他拐进了一条僻静无人的胡同。
再次用脑力波确认西周无人后,他心念一动,一个巨大的猪后腿和一只油纸包好的京城烤鸭凭空出现在他面前的麻袋里。
贺强将麻袋往肩上一扛,沉甸甸的分量压得他身子微微一沉,但他立刻用脑力波将这股重量抵消了大半。
在外人看来,他只是扛着一个普通的麻袋,步履轻松,看不出丝毫的勉强。
从胡同出来,他故意放慢了脚步,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晃悠到孙有福家所在的200号院。
刚一进院,一个正在择菜的大妈就热情地问道:“小伙子,你找谁啊?”
“大妈您好,我找孙有福孙师傅。”贺强礼貌地回答。
“哦,找老孙啊,东边第三家就是。”大妈用下巴指了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