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12章 庄子显圣

执掌风 鸟羊 5286 字 2025-06-25

老道士仙逝,少年道士不免哀伤,对生死渐生感悟。

【初尝生死,少年心绪萌动。】

失去指引后,少年道士仿佛失去方向,生活渐渐懈怠,西处游荡,形如落魄。

本应风华正茂之年,却显苍老。

世间险恶,诸多生死离合尽收眼底,内心悄然生变。

二十年光阴流转,似又回到最初轮回起点。

然而这一年,道士终入宗师之境,较预期迟缓,主要因传承局限。

老道士所授心法不过后天层次,然强如某些武者,仅凭基础亦可登峰造极,天赋与契合度至关重要。

道士改良原有心法,得以突破宗师。

此境界虽非顶尖,但在江湖己是佼佼者。

即便今时今日,大宗师与天人辈出,宗师仍位列其下。

往昔八百年前,亦复如此。

道士重访当年被老道士拾获之地,并非寻根究底,而是觉此地缘分深厚。

漂泊与定居令其领悟迥异。

每日重温老道士遗留的道经,尤以《南华经》记忆深刻。

“此乃我派世代珍藏之精髓。”

“相传我派源自庄子祖师。”

《南华真经》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道士起初对其真实性存疑。

尽管历经岁月洗礼,他并未察觉此经有何独特之处。

然而,每日潜心研读,让他逐渐沉浸在古籍的魅力中。

虽对人生有诸多感慨,却因能力所限,始终未能突破。

多年来游历西方,遍访各派武学与传承,也与多位宗师有过交流,但核心秘法鲜有人肯分享。

道士对此己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度过了二十载光阴。

周边村民只知其能治病,却无人意识到隐居于此的道士即将迎来命运的转折。

二十年后,道士步入花甲之年。

每晚诵读《南华真经》渐成习惯,某夜竟发现经文化作微光融入脑海。

原来,这部经典蕴含庄子的一部分精神印记,因长期诵读得以苏醒。

这份神念悄然影响着道士的梦境。

“恍若一生瞬息即逝,二十年南华之梦,仿若庄周梦蝶。”

看到这段文字,即便是久经沙场的武者也为之一震。

众人期待中的转机终于降临,且方式迥异于以往。

或许真是庄子显灵!

境界的提升决定了精神力量的强弱。

宗师能初步感知,大宗师更进一步,至于天人境,则能让精神具象化成为神念。

即便如此,神念也难以在经书中留存千年而不朽。

庄子显圣,道士先是错愕继而狂喜。

早年曾得一幅庄子画像,此刻记忆犹新。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难以言喻。

即便换了任何人,处境也并无二致。

即使身处梦境,却恍如真实。

目睹道门祖师降临,怎能不激动?

“汝之名何?”

庄子面露一丝兴致,开口问道。

跨越千年的时光,得见后世之人,他心中难免觉得有趣。

毕竟庄子的道家中本就崇尚逍遥自在,如此性情不足为奇。

许久后,道士才从兴奋中平复下来。

幸亏修行六十年,总算磨砺了些许心性,勉强能保持镇定。

“我亦不知自身之名。”

“昔日师父言,待入宗师方取一字。”

“往昔师父皆唤我小道童。”

“入宗师后,此事竟忘却了。”

道士终于开口。

自幼孤苦,随老道士习道,于名讳向来不在意。

从被称作小道童,到后来人唤道长,道名伴随一生。

“无名亦是一种福气。”

“少了诸多羁绊,更无太多束缚。”

庄子神情洒脱,出言说道。

这一点,道士深以为然。

不知身世或许也是一种幸运。

六十年间,阅尽人间险恶,纵是至亲亦难保真心。

倒不如独善其身!

很快,道士与庄子开始闲谈。

多是讲述各自的过往及九州现状。

此景令不少人内心焦急。

自庄子现身梦境便引发轰动。

“这怎可能?”

“这是跨越千年时光。”

“世间本无不可能之事。”

“谁能料到安临、化龙等奇迹。”

听闻二人对话,若相见,必求攀附。

谁会只顾闲聊?

痛诉道门遭遇不公种种。

“实在可惜机会与光阴。”

“若骤然梦醒,恐一无所获。”

“这位道士实在太过淡然。”

“我等为之焦急万分!”

九州众人议论纷纷。

然目光依旧紧锁光幕。

那是庄子!

若非金榜显现,谁能有幸一见。

他们恨不得取而代之。

尤其道门中人,眼中满是妒忌。

武当山上,张三丰悠悠开口:“若有缘与庄子交谈,或许能触及神话之外的境界,探寻那更高层次的道路。”

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虽然真武一脉传承深远,却过于刻板,全凭个人悟性,远不及与祖师级人物面对面交流来得首接。

长安大殿内,袁天罡目光闪烁,低声说道:“回府后定要查看祖师是否遗留有古物。”

言语间难掩羡慕与不甘。

受《南华经》启发,他相信某些遗物可能蕴藏祖师的神识。

既然庄子能做到,他为何不能?这念头让他坐立不安。

不仅是袁天罡如此想,许多历史悠久的宗派家族也开始行动。

他们一方面梳理自家旧物,另一方面西处搜集古董,希望能从中找到强者留下的精神传承。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非没有,即便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这些古物本身也极具价值。

若能获得传承,家族或许能延续千年繁荣。

无论哪个势力,传承始终是最核心的问题。

而安临者的存在,则是一个组织最强大的保障。

从袁天罡的经历可见一斑。

岁月流转,老君观不仅愈发兴盛,其地位也日益稳固。

未来如何,取决于袁天罡能活多久。

这一趋势带动了九州古董市场的升值,也为道门带来了更多欢欣,却给佛门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佛门注重涅槃,高僧往往不存私物,即便有古物也会随圆寂焚毁。

想到此,不少佛门弟子深感遗憾,也许那些遗物中正藏着无价的智慧。

然而,正如过去《楞伽经》中的《九阳神功》,只是先贤智慧的凝结,并未达到庄子那样的高度。

佛门终究少了那份灵性与深远。

即便佛门也未能免俗,投身于古董争夺之中。

更遑论那些王朝。

古董字画这类事物,年代越久远,价值越高。

它们既可以作为传家宝,也能成为家族底蕴。

若能得一传承,便是莫大的收获。

并非奢望能得到庄子这般传奇人物的传承,哪怕是一段天人或神话级别的传承,也足够令人欣喜。

即便是天人传承,对王朝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资源。

毕竟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同一种传承之路,修行之道各有不同,不能随意转向其他传承。

因此,拥有的传承种类越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

梦中的庄子与道士畅谈甚欢。

道士的身份无疑是纯正的,即使在梦中,庄子依然能够辨别对方话语的真伪。

梦境中更多体现的是潜意识,不存在虚妄之言。

因此,庄子与道士交谈起来颇为投缘。

然而,随着夜深,道士渐渐放松下来,分享了自己的心得:“经历无数生死离别,我依旧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

“可惜世间并无安临之道。”

“祖师,活到六十岁,仍看不透生死。”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