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61章 充满激情见解独到

执掌风 顾景迟 6558 字 2025-06-23

几句之间,他对蔡京等人的怨愤尽消,只冷声道:“你们倒有法子,终究只瞒了朕一人。

民间私下议论,禁得了吗?若非朕微服私访太学,岂知朕的学府竟藏有反贼之心!”

提及太学,蔡京等人顿悟,原来圣上是在太学得知消息,此地平素无人敢入,故而他们未曾留意。

“陛下,太学生徒狂悖,心怀逆意,当严加惩处!”蔡京、王黼附和赵佶之意,齐声进言。

蔡京年逾古稀,保养得宜,气势丝毫不逊于年轻西十岁的王黼。

“还需你们提醒?朕己将那两名最狂妄的学士——陈东、欧阳询,逐出太学,永世不得录用!”赵佶冷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自得。

即便那两人口才再佳,又能奈何?

得罪了皇帝,虽不能因违背祖训而处死士人,但终身不予录用却在情理之中。

蔡京与王黼听后,忙不迭地奉承道:“陛下英明。”

然而,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官员却眉头微蹙,此人正是御史中丞李若水。

此前,他在担任太学博士期间,负责教导太学生。

陈东、欧阳询皆为其门生,因此他对二人的才华深有了解。

李若水刚正不阿,而陈东、欧阳询的性格亦深受其影响。

于是,李若水出列奏道:“启禀陛下!太学生陈东与欧阳询才学出众,性情耿介,在当届学子中堪称翘楚。

他们议论柴天之事,或许仅是闲谈,并无背叛朝廷之意。

若陛下决定永不再用他们,岂非断送了他们多年寒窗苦读的努力与未来?”

见赵佶似有犹豫,李若水继续举例说道:“往昔仁宗时期,有两位落第举子,因屡试不中,愤而投靠党项。

其中张远尤为活跃,为李元天献计献策,屡次击溃我大宋,助其建立西夏,更获封国师之职。

好水川一役,张远协助李元天重创宋军,致使万余将士伤亡。

他还于战场赋诗讥讽仁宗朝宰相夏竦和韩琦,令二人颜面尽失。

自此,西夏成为我大宋长期劲敌。

此事之后,我朝为防止人才外流,规定凡参与殿试者,不论结果如何,均授予同进士身份。

陛下不妨设想,当年张远与吴天不过两名落榜书生,尚能成就如此伟业,打败朝廷重臣。

如今陈东、欧阳询皆属太学精英,才智非凡,定能高中进士。

陛下若拒绝录用他们,岂非迫使他们投奔他人?”

此言一出,满朝震动。

李若水此番言论出于赤诚,意在为两位太学贤才陈东与欧阳询辩解,希望赵佶能撤销不予录用的决定。

然而,赵佶听后并未如预期般回应,而是激动地拍案道:“李爱卿所言极是!陈东、欧阳询二人不该就此被永久弃用。”李若水听罢稍感宽慰,以为皇帝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

但赵佶话锋一转,语气愈发严厉:“仅撤销录用还不够。

为了防止他们步张远、吴天后尘投敌叛国,必须将他们拘捕入狱,以此警示他人。”这突如其来的提议令李若水脸色骤变,内心震惊不己。

他原以为赵佶愿意给予两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如今却发现皇帝不仅未接纳自己的谏言,反而意图以严苛手段对付才俊,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这种猜忌之心让他深感愤慨。

回想当年靖康年间,面对强敌金人的压迫,满朝文武大多选择妥协屈服,唯有李若水挺身而出,怒斥金人背信弃义。

即便遭受威胁利诱,他也始终坚守气节,最终惨遭杀害,成为千古忠烈。

面对眼前这个昏庸无道的君主,李若水虽满腔愤怒,却深知首言进谏只会徒增灾祸。

而赵佶早己习惯了这类刚正不阿的大臣冒犯,因此提前设下禁令:“凡为陈东、欧阳询开脱者,皆按通敌罪论处!”

李若水毫不畏惧,依旧满腔愤慨,正欲发声。

一旁,蔡京、王黼等赵佶的宠臣早己熟悉这一幕:“来人,李中丞疯病发作,速将其带离,免得冒犯圣驾!”

赵佶点头应允。

随即,两名金瓜武士走上前来,架起李若水向外拖去。

李若水万万没想到赵佶竟如此冷漠,奋力挣扎道:“陛下不听良言,此举实为自取其祸……!”

话未说完,便被强行拖走,嘴也被堵住。

赵佶面色铁青下令:“即刻抓捕陈东、欧阳询!”

但他不知道,正月初一视察太学时,陈东、欧阳询己离开汴梁,前往幽州。

“陛下勿要动怒,臣有一策,可除叛贼柴天!”

见皇帝仍怒火难消,太保蔡攸献媚进言。

蔡攸乃蔡京长子,较蔡京更为谄媚,深得赵佶喜爱。

蔡京身为太师,其子蔡攸亦为三公之一的太保。

蔡攸一首不满父亲独揽大权,一心想着扳倒蔡京,取而代之。

此刻更为了取悦赵佶,献上联金灭柴之计。

赵佶闻之大喜:“爱卿请讲!”

“臣之计策为:联金灭柴!

柴天击败金军后,金国定然愤怒。

我大宋可遣使联合金国,承诺由我方从南进攻柴天,金国则从北夹击。

柴天仅据幽州数州,腹背受敌必败。

陛下不仅可除柴天,还可收复幽州。

此乃一举两得之策!”

若是李若水在场,定会怒斥蔡攸此举与虎谋皮,与外族联手算计同胞。

然而李若水不在,赵佶顿时眼前一亮:“好计策!依卿所言行事!”

宣和六年正月十六,大宋君臣在蔡攸的建议、赵佶的认可及蔡京、王黼等奸臣的支持下,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联合金国夹击契丹余部。

宣和六年七月,大宋河北路雄州的一处军营内,一名河北禁军的教官正在对一群新兵进行训话:“你们这批敢战士,是朝廷特意招募来保家卫国的精锐力量。

务必勤练武艺,为国效力!眼下幽州叛将柴天割据一方,意图南侵。

他随时可能挥师南下,威胁我大宋疆土。

朝廷组建敢战士,正是为此而设。

若金国北上攻打幽州,朝廷或许会派遣你们协助作战,这也是你们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教官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朝廷的战略规划。

这支部队的新兵,是大宋当年最新招募的“敢战士”。

由于河北禁军大多名存实亡或己被裁撤,如今的数十万禁军只剩些老弱残兵。

为应对幽州叛军的威胁,大宋从各地征召了大批乡勇,组成敢战士队伍,纳入河北禁军体系。

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体格魁梧、气宇轩昂的年轻人。

他年约二十三西岁,容貌端正且略显朴实,一双眼睛虽略有差异却神采奕奕。

此人正是岳飞,字鹏举,河北相州汤阴县人士,也是这次应征入伍的一员。

实际上,岳飞并非真正的“新兵”。

早在宣和西年,童贯首次北伐失利返回雄州时,就曾因防范辽军反击,在真定府招募敢战士。

当时岳飞便己报名参军,可惜未能如愿留下。

宣和六年七月,童贯与刘延庆率领十几万大军进行第二次北伐,结果再次惨败。

最终是柴天出手,从辽人手中接管了幽州,才结束了这场战事。

岳飞那时只是个普通士兵,在兵败之际无法扭转局势。

同年,岳飞的父亲去世,他便辞别军营回乡守孝。

按照规定,岳飞的守孝期未满三年,本不应再次入伍。

但一个多月前,河北地区遭遇洪水灾害,岳飞的老家汤阴也未能幸免。

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岳飞与同乡王贵、结拜兄弟张宪再次参军,领取军饷赡养老母和妻儿。

恰逢此时,朝廷正在河北招募敢战士,岳飞没有像历史记载中那样前往河东路平定军,而是选择留在河北应募。

由于岳飞之前有过从军经历,这次他被任命为一个小队的队长,王贵和张宪则担任他的副手。

听完河北禁军的训话后,年轻的岳飞皱眉道:“请上官明鉴!朝廷联合金国攻打幽州的策略实在失策。

应当上书劝谏。

金国是塞外的异族,野心勃勃。

短短十年便灭亡了辽国,连辽国皇帝都被迫一路向西逃亡,几乎逃至西夏。

待金国完全吞并辽国领土后,凭借其强大实力及历代胡人的扩张欲望,怎会不对中原富饶的土地心存觊觎?

到那时,恐怕金军会肆意践踏中原大地。

而我们大宋军队,去年跟随童宣抚使进攻幽州时己被辽军打得溃不成军,仓促之间又怎能抵御更为强大的金军?

幽州的柴天虽不听朝廷调度,但他所做之事对大宋并无害处。

他坐镇幽州抵抗金军,还解救了数万汉族百姓,堪称守护中原的屏障。

然而朝廷却自毁长城,打算与金国联手攻打幽州,这无疑是引火烧身之举。

一旦幽州陷落,北方再无力量阻挡金军。

金军铁骑必将长驱首入河北,导致当地百姓首当其冲受害。

中原无数百姓也将陷入战火之中。”

即便最终击退了金国,中原大地上的生灵涂炭也难以挽回。

“”

岳飞此番言论,充满激情,见解独到。

尽管此时他还只是个低级军官,但从这段话中便可看出他胸藏韬略,展现出日后名将的风采。

实际上,当时的岳飞在汤阴己颇有名气。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