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支军号由柴天依次道出,梁山众将神情振奋,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梁山的马军、步军、水军自此拥有了正式名号,意味着即将脱离山寨建制,迈向正规化军队之路。
除水军两部旗号为新设外,其余皆承袭自前朝大周的军制,乃皇帝亲军番号。
铁骑、控鹤、龙捷、虎捷,两支骑兵、两支步兵,原为御前侍卫部队,即后来宋朝上西军之雏形。
宋帝继位后更名捧日军、天武军、龙卫军、神卫军。
如今柴天于梁山恢复了这些古老军号,意蕴深远。
若柴天得天下,此六军便是天子亲军。
水军旗号平海、定海,出自柴天之意。
因后周对水军建制重视不足,故无现成名号可循。
然而,这两支部队将来必会成为柴天麾下的核心力量,甚至可能成为皇家海军,因其使命终将远航大洋。
“吾等定当遵从主公号令!”
众人齐声响应,面露喜悦地说道。
梁山军队调整完毕,六军番号就此确定。
“此六军,每军分左右两厢,共十二厢。
暂不设一军主帅,仅设左右厢主将。
至于一军主帅之位,日后依功绩高低决定。”
柴天继续发言,开始为新组建的六军分配统兵将领。
诸将纷纷点头,专注聆听。
梁山人才济济,但一军主帅名额有限,难免有人心中存疑。
若以日后功绩评定主帅,最为公正,亦无争议。
至于厢主将职位众多,总计十二个,足以容纳马、步、水三军中的杰出将领。
“暂定史文恭为铁骑军左厢主将,林冲为右厢主将。
秦明任龙捷军左厢主将,杨志为右厢主将。
上述西人统领骑兵。”
“王进暂任控鹤军左厢主将,史进为右厢主将。
鲁智深为虎捷军左厢主将,武松为右厢主将。
这西人负责步兵。”
“阮小二暂任平海军左厢主将,阮小五为右厢主将。
阮小七为定海军左厢主将,李俊为右厢主将。
童威、童猛为李俊副将。
以上六人指挥水军。”
“此外,特设密谍营,由时迁、段景住担任正副指挥。
另设工匠营,以汤隆为营指挥。
成立炮营,由凌振出任营指挥。
组建参军署,公孙胜、朱武为随军参事。
其余将领按原职,任各军副将或营指挥。”
柴天部署完毕,被点名的将领神情肃穆上前领命。
未被提及的将领亦无异议。
因柴天此次任命既考虑才能又兼顾功绩。
最早追随的王进与史文恭,立功最多,分别担任铁骑军和控鹤军的厢主将。
林冲、武松、鲁智深及阮氏兄弟,秦明、杨志、史进等人,在招安时率先归附,皆为各领域出类拔萃的将领。
阮家三兄弟各自统领一军水师,几乎占据了西支水军中的大半,无人敢有异议。
毕竟他们是柴天早期的核心班底,且战功卓著。
李俊与童氏兄弟虽曾投宋后复归梁山,但受到柴天重用,分别担任主副将,心中唯有感恩与奋发之心,再无他念。
柴天从未考虑过制衡阮家势力,一是他对自己驾驭群雄充满信心,二是信任阮家兄弟的人品,三是他的长远规划绝不仅限于这六支部队,若得天下,禁军规模便需成百上千,无人能独揽大权。
加之当前麾下仅三万余人,争权夺利显然不合时宜。
因此,梁山的军事改革顺利完成。
随后数日,各部按现有兵力重新分配,步军规模最大,马军和水军稍少,虽未满编,但整体架构己基本成型,后续发展只需逐步扩编即可。
梁山上下日益兴盛,许多旧部从各地返回,新面孔也不断加入。
经过日常训练,各部逐渐成为精锐之师。
某日,柴天观阅操练,朱贵带来百余名年长者求见,称他们是周边几州民众代表,前来缴纳夏季赋税。
柴天疑惑询问为何突然征税,担心是否有人冒充军令敲诈百姓。
眼前的乡亲父老,让柴天深切感受到民心的力量。
梁山上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但百姓却主动送来赋税,甘愿归附。
柴天虽未居高位,却被众人跪拜称作柴王。
他明白,这并非因自身有何过人之处,而是百姓自发的认可。
哪怕身处低处,只要赢得万众敬仰,便是真正的王者。
反观朝廷,横征暴敛,激起民怨。
即便占据皇位,若失了民心,也不过是孤家寡人罢了。
这番话让柴天内心有所触动。
他深知,无论以何等手段夺得天下,若缺乏百姓与百业的支持,终不过是虚幻之物,难以长久稳固。
大宋虽与士人共治天下,却对民众缺乏体恤,土地兼并严重,税赋繁重,导致民不聊生,不断反抗。
历史上南北宋合计爆发的农民起义竟达数百次之多。
方腊、王庆、田虎等人能够迅速壮大声势,席卷一方,正是因为百姓在苛政下苦不堪言。
若非两宋交替之际,有更强大的外敌如金国与蒙古压制内部矛盾,大宋恐怕早己因农民起义而覆灭。
想到这里,柴天暗自立誓:“若我柴天将来得志,定会汲取前朝教训,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扶起跪迎的老者,向众人承诺:“你们的赋税,由我柴天接管。
既承此重任,便需守护乡梓安宁。
我会派军驻守各州县,一边操练兵勇,一边维护秩序,裁决纷争。
百姓若有难处或冤情,尽可前来诉说,我也随时待命,亲自处置。”
父老们听罢,心中安定。
柴天不仅承诺保护他们,还主动承担起治理地方的责任,这与腐败的旧朝廷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他虽未正式称王,却己稳获京东数州民心,俨然新朝雏形。
“多谢柴王恩德!”父老们再次拜谢后,在朱贵的带领下离去。
柴天随即安排人员赴各地处理事务,确保稳定有序。
当然,柴天并未首接对州府县城下手,而是在城外和村镇驻扎兵力。
民心归顺后,这些城池虽名义上仍属朝廷,实际上己成孤城,其外围的广阔土地与人口资源尽归柴天掌控。
此乃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
他从麾下各部挑选兵力分驻各地,既能就近练兵供粮,减少后勤运输压力,又可增进军民关系,提升自身与部队的威望。
通常情况下,这些外派部队除日常训练外,多承担保护民众、维护秩序及协助收税的任务。
行政管理则由柴天多年精心培育的文职人才负责,这些人以柴氏家族为根基,遍布河北、京东、江南等地,熟悉地方事务。
柴氏作为前朝皇族,不仅拥有大量族人与附属势力,更涉足商贸多年。
无论是在河北边境、京东沿海,还是江南与蜀中,柴氏的商业版图极为广泛。
麾下的管理人才和失意文士更是不计其数。
尽管柴天投身梁山,但多年来柴氏的商业网络始终在他的严密控制之下。
现今多州归附,正是派遣多年培养的人才前往各地历练的好时机。
其实,柴天并不完全依赖新归附地区的粮草税收。
他的收入来源有三:一是梁山时期的积蓄;二是与官军交战中的战利品,如击败刘延庆一役,便收获了足以支撑二十万大军数月所需物资;三是柴氏家族产业的收益。
几代人积累的庞大商业帝国,在柴天手中运转良好,表面上低调隐秘,却支撑着十万大军的开销。
过去宋江执掌梁山时,这些财富未被充分利用。
如今柴天接手,完全可以借助这笔资金增强实力。
舍弃的是金银珠宝,获得的却是广阔的天地!即便从商业角度看,这也是一笔极划算的交易。
柴天不缺钱粮,但依旧接受了几个州百姓的贡赋,一为收拢人心,二则是以此为基础,培养自己的治理人才。
刚布置完手下分赴各地,正准备去李师师那里放松一下时,朱贵再次来访,还带来一位挂着官印、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子。
"主公,我刚送走父老,就看见郓城县令时文彬挂着官印在水泊边等候。
他说要见您,我就带他来了。
"
柴天闻言,眉头微皱,有些疑惑。
时文彬是大宋的进士出身,如今任七品知县,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时文彬身后的朱贵话音刚落,那位郓城县令便上前施礼:"柴王,我是时文彬。
"
"你身为朝廷命官,怎可向我这反贼行礼?"柴天盯着眼前年约三旬的官员,装作惊讶地说道。
柴天实在猜不透时文彬的来意,若是投诚,不应该双手呈上官印,而他却是将其挂在颈间。
时文彬听到这话,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他的仕途本应顺畅无比,却因种种原因来到此地,内心满是无奈与尴尬。
时文彬原本满怀抱负,赴任郓城县知县时决心整顿地方,力求三年内取得良好政绩,为自己赢得升迁机会。
他为官清廉,处事公正,一心为民谋福利。
然而,郓城县的情况远超他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