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一腆大肚子,怼了回去。
“魏公,我又没做错什么事,你参我做什么?”
“你还说没做错事?你这辆什么车,在大街上跑得这么快,就是违反了朝廷的法纪。”
程咬金摆出一脸无辜的样子。
“朝廷的法纪说的是没有紧急军情,马和马车不可快跑,撞到行人。”
“你看我这车,它也没有马呀。”
魏徵指着那辆自行车问道:“你这车没有马,它是怎么跑起来的?”
“我坐在车上用脚踩的。”
魏徵虽然惊讶于这辆车用车马,用脚踩就能行走,但也能理解。
毕竟人力驱使车辆行走也是常事,只不过一般都是拉车或者推车,用脚踩的车还是头一次见。
这只能说明这车设计巧妙。
但这车跑得太快了,那就有点不妙了。
朝廷的法纪无法未卜先知,对这种第一次出现的新东西无法约束。
魏徵只得跟他讲道理。
“卢国公,虽然朝廷法纪没有明确规定人力驱使的车辆不能跑这么快,但你踩得这么快,和纵马狂奔是一个道理,都是很容易撞到人的。”
没想到程咬金一摊手。
“我力气大,踩得快,这还怪我喽。”
“刚才鄂国公跑得也挺快的,都能追着我这车紧紧不放了,你要不要连他也一起参了?就参他一个大街上撒腿狂奔之罪。”
魏徵被他的歪理气得鼻子都歪了。
“你你你……”
但再怎么气也没有办法,人家就钻了这个空子,你能怎么样?
一旁的尉迟恭做出一脸无辜的样子。
“你们说就说,把我扯进来干什么。”
“我大清早跑跑步练练体都不行了?”
魏徵气得拂袖而去。
这段小插曲过后,没过多久,早朝就开始了,官员们排着整齐的队列鱼贯入朝。
程处默不够资格入朝,只能抱着他的小猪在外面等,等散朝后和程咬金一起去面圣。
朝堂之上,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个个身着官袍,手持笏板,神情肃穆。
随着一声清脆的铜锣声,早朝正式开始。
李世民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朝堂上的大臣们,沉声说道:“众卿有何事要奏?”
大臣们依次出列,手持笏板,依次上前奏事。
笏板是大臣们在朝堂上议事时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一种礼仪用品,更有着实际的作用。
笏板通常由竹片或玉石制成,长方形,光滑平整。
大臣们在朝堂上议事时,会将奏事的内容事先记在笏板,以免遗忘。
奏事时,大臣们手持笏板,恭恭敬敬地向李世民汇报情况,时不时看一眼笏板,以确保自己的讲述正确无误,没有遗漏。
奏事的时候还好办,笏板上都记着呢。
但一旦李世民提出了要求,大臣们需要记下来,就麻烦了。
你得把内容写在笏板上啊。怎么写?
你得有笔吧?这个还好办。
但墨水怎么办?
所以在大殿的两侧设有八宝砚,就是供大臣们蘸墨的砚台。
但问题来了,当皇帝对你提出要求的时候,你总不能说:
“陛下稍等,待微臣去蘸点墨。”
然后等你去蘸墨回来,皇帝再继续说?
没这种道理。
所以你得努力记住皇帝说的每一个字,等你退下的时候,趁着还没忘记,赶紧去八宝砚那里蘸墨,把事情记在笏板上。
这也太麻烦了,一般人记不了这么多事。
于是就各出奇招了。
有人的笔是事先蘸好墨的,在奏事时要写字,就假装整理笏板姿势,实则用唾沫润笔,便可写字。
也有人备有便携式的砚台,先想办法拖延时间,让旁边的大臣帮蘸墨,再递给他。
还有人干脆用指甲扣,用簪子刻,在笏板上弄出痕迹来,当然仅限于竹子做的笏板,玉笏板就行不通了。
总之,这是每个大臣都避免不了的事情。
长孙无忌、魏徵等人奏事完毕,轮到房玄龄了。
今天,房玄龄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他手持笏板,迈步出列,神情中多了一份得意之色。
这种神情在他的脸上并不常见,但魏徵一眼就看出来了,心里琢磨着,房公到底有什么好事如此得意。
房玄龄奏事时也是看着笏板说的,大家都没有发现异常。
但魏徵离得近,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
房玄龄虽然拿着笏板,但笏板上还有一张白纸。
不对,是一叠纸,或者说是一本书,一本小小的书。
房玄龄对着那本书滔滔不绝,事无巨细,详细地说明了一番。
说到后面,他居然还翻了一页。
魏徵的心里是震撼的,这东西很好使呀,能写不少字,比笏板好多了。
笏板虽然不算小,但上面写不了几个字。
而这个小本本,上面写满了蝇头大小的字。
房公是怎么做到的?他的书法己经强到了这种地步,可以写这么小的字了吗?
正在感叹的时候,李世民听完汇报,开始布置任务了。
房玄龄从容不迫地拿起笔,在小本本上刷刷刷地写个不停。
魏徵眼睛都瞪圆了,看那房玄龄写得飞快,一大堆字写下来,竟然没见他蘸墨。
这是怎么做到的?
李世民高高在上,自然也发现了异常。
这房玄龄和往常不一样啊,看他写个不停,这不是他的风格呀。
再者说了,写了那么久,他就不用去八宝砚那里蘸蘸墨吗?
再仔细看,他就发现不同了。
房玄龄的笏板上露出了一点黑色,上面似乎有什么东西,他不是在笏板上写字,是在那东西上写字。
李世民又好奇了,忍不住问道:
“房爱卿,你这是?”
房玄龄写完最后一个字,抬起头来,不得意地说道:
“这是笔记本,记事情很方便的。”
“这是从小郎君那里买的。”
这句话,大臣们都没听懂,但李世民秒懂。
房玄龄竟然见到小郎君了?他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还在早朝,李世民只能压住自己的好奇心,对他说了一句。
“房爱卿,退朝后,你来一下御书房。”
“遵命,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