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依然还是来了,由于孙坚这路人马一路凯歌,董卓胆寒撤离,临走前,帝都还是被他命人一把火给点着了。
在胜利的喜悦中,联军在营地中欢庆。
独孤雨与夫君高泽的相视,仅需一眼,便已默契十足。来时她读出了他眼中的深意,明白自已此行带着的三千精兵和三千辅兵,是用来援助曹操的。
然而,在这个不公平的时代,独孤雨的出现并自报家门,却招来了众多诸侯的轻蔑。袁家两公子尤为过分,他们的傲慢独孤雨铭记于心,却不动声色地掩饰了自已的不满。
但有一人除外,他就是曹操。
所以原本除了发出提议让众诸侯共同起兵追击董卓外,还多了些内容。
“国贼入河洛,天子走咸阳。
朝廷无定所,日夜盼勤王。
关东起义事,踌躇而雁行。
生民入虎口,念之断肠人!”
“君未有能兴行忠孝者也,尚不如若吾之未举孝廉之弟子与妇焉!与若辈同列,耻也!今不悉兵以讨贼,而于此地酒宴欢乐,鄙哉!吾当独去,告辞!”
行至帐外,独孤雨快步追上。
“独孤雨受夫君之托,领兵三千,以供曹公驱驰。夫自领余众二千,从董贼逃道,追之关中。”
“衮衮诸公,皆不如你夫妇二人忠勇。也罢,我等同往,共破董贼!”
“喏!”
唐代陌刀起源于汉代斩马剑,最初在北方边军中使用陌刀。
陌刀形制长重,带握把,总长约一丈(合3.33米),重三十斤,整体较重,刀柄较长、刀刃较短,便于发力劈砍,不易折断。
高泽此次带来的五千战兵,是根据他提供的装备图纸精心打造而成的陌刀兵。目前,他们的数量仅有五千。此次,他们被全部召集而来。
这五千人,行军时骑马,但却是步兵。他们在前进的过程中,身着一般的锁子甲。然而,一旦到达战场,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批次进行全副武装。原本的锁子甲,成为了他们的内衬。
他们最外层的装备,是一种上下两段式的全身覆盖式板甲。这种板甲,配以有掩面的头盔。这五千人,各个肌肉隆起,身高平均在一米九到两米之间。
他们的左手,持有类似后世的防爆大盾。这种盾牌,长一米八,宽一米,厚度统一为80公分。同样是板甲材质。在盾牌的上部,也开有观察口,其长宽距离与人的双眼基本持平。观察口外部,是由玻璃材质制成。
下身板甲在两侧小腿部位也有武器槽,装的是各一把短柄斧头,是用来中距离投掷的。斧刃处依然是高泽设置的恶趣味形态----“带回钩和血槽”。
巨盾下方,呈倒三角形状,既用于起落固定,也能用来砸穿倒地的敌人。
他们的右手,则持有陌刀。在对抗骑兵时,他们会先将陌刀放在自已右手方便拿起的位置,同时双手执盾用于抵挡骑兵冲锋时形成的冲击力,一但对方骑兵马势受阻,那么锋利的陌刀将会是快速收割对方人头,用来换武勋的利器;
而在阵地战时,他们也能灵活地根据需要,或分派人原地持盾构建阵地,其余的人则弃盾,将盾牌交给前者进行阵地加固,接着他们双手持刀,作为迎敌攻击手;
攻城战虽然可能导致他们初始战斗力受损,可一旦有人成功占领敌方城头,后续战斗将变得相对容易,他们的战力也将逐步恢复。
然而,这个时代的守城利器之一,“金汁”,仍然能对他们造成一定伤害。主要伤害源于高温,因为厚重的板甲难以迅速散热。
而其缺点也显而易见,速度很慢,全副武装后完全不能用于追击战。但是后来通过甘宁从海外带回来的一种生物能够解决陌刀兵速度慢的缺点,是什么?跟着剧情之后介绍。
由此可见,1:1为他们配备辅兵是必要的。因为,当他们全副武装后的那一刻开始,就需要极大的体力消耗。
能进入陌刀兵团的考核条件,也是目前为止高泽阵营内常规部队中最苛刻的。
首先,必须保证力量,同时,体能是他们持续作战的基本;其次,通过前两样测试后,他们单人必须在步战时能抗下高泽三次进攻,
或是在六朵姐妹花们六回合对攻后还能不倒;
骑战时能至少在与这7人对抗撑过是十个回合以上。(当然,步战测验时,高泽等七人会相对放水,但依然不是某个贱客能吃得消的!)
最后,虽然他们不是骑兵,但依然需要有骑战技术。同时,他们的掌旗手就是他们这一部人马中能力最高的。
陌刀兵现在的旗手也是个娃娃兵,不过经过膳食改善,和长久的艰苦训练,他比原来更高更壮,他就是郝昭!小高泽5岁。只是这面旗帜一般不会落下,一但落定,必是不死不休,直至一方全军覆没为止。
因此,陌刀兵也是整个高泽阵营里吃得最好的常规部队:早餐最少一个鸡蛋,一碗羊(牛、猪)杂汤面,午餐肉食管饱,晚餐荤素搭配得当;同时也是奖励最丰的一支部队之一。(不说别的,单单每个月工资就是除暗影外最高的,有多少?不同时期不同量,暂时没有标准)
老曹这里带着本部人马,汇合独孤雨的部队正在行进,虽然他们现在的装备看起来和其他兵士差不多,但老曹却在途中不断回头观察。他发现,这三千人从体型上就表现得非常显眼。。。
本来按照路程,应该是高泽先撞进李儒布置的埋伏圈,奈何他这一路在半道上遇上了作为断后的徐荣。还别说,历史车轮非要让老曹追击时再一次被李儒的安排给围了。
据《三国志·公孙度传》,我们发现了有徐荣与公孙度是老乡的记载,两人均出身于辽东襄平。然而,在某些演绎作品中,徐荣的形象被扁平化,被描述成在战场上仅三个回合便被夏侯惇斩于马下,显得有些无足轻重。
但真相却是,徐荣的实际能力远超此。他是那个时代唯一一位让曹操与孙坚两大巨头都在对抗董卓的联军的战役中败下阵来的将领。在军事才能上,他与那位话语不多的高顺有着极为类似的强项,皆以善于训练士兵著称。但徐荣同时还有极强的临场指挥能力。
当然,这些是高泽在赶路时与张辽闲谈时了解到的信息。正当他打算找机会碰一碰这个徐荣的时候,历史大卡车突然一转方向盘,真让高泽给遇到了。
徐荣的怒吼回荡在战场上:“张文远,汝敢背太师乎?!”高泽正要询问对方姓名,却被徐荣的声音抢了先机。他目光锐利,瞥见张辽正置身于敌阵之中,于是发出一声震天的咆哮,如同猛兽般率先发难。
张辽羞愧难当,正要辩解,高泽打马向前。
“汝何人邪?吾闻董贼不道,荡覆王室,奉太后口谕,与诸将军共起兵以讨贼。观汝部曲整齐,行伍有序,知汝非庸人也。奈何事贼而不助讨乎??”
不得不说,在这个时代,拥有一个看似“正义”的后台,在交流时就能先将已方阵营置于“不败之地”。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个时代强调的是师出有名。因此,后来的“挟天子”之举,在政治上比现在高泽的“遵奉太后”更为高效。
“哼!在下徐荣,对面可是征北将高泽,高永恩?”
“正是!”
“董太师恩深似海,无以为报。昔蒙太师召至帐下,敢不竭尽股肱之力,以报知遇之恩乎?”
“徐将军,董卓使废立之事,奈何行之?焚烧洛阳,人臣所不为也。仆虽不肖,蒙先帝厚恩,于太后亦宜有以报。今太后幽于并州,仆实痛之。愿将军孰思之,为太后除害,事成则福祉归于汉室,将军之忠亦得著矣。”
高泽的言辞犹如利箭,直指董卓的不臣之行,随后又如春风拂面,缅怀着先帝,表达了自已的政治路线。在这个过程中,他还不忘对太后表示敬意,仿佛是在为太后加冕,使她在这场对话中始终保持着崇高的地位。
最后,他以何莲太后的身份,用她那仍旧被认可的权威进行规劝,使得这场对话更加有力。
谁说高永恩只是一个单纯的武夫呢?他的言辞中充满了智慧,他的思考深入而独到。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深意,让人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如果咱们不在两个对立的阵营中,我相信我们会在私下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徐荣的回应同样耐人寻味。从字面上理解,他显然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进一步联系他先前的言辞,高泽察觉到徐荣与张辽的情形颇为相似,两人皆怀着感恩图报的心态。
这类人或许在有些时候看起来有些“轴”,不过这类人一般都不会像吕布那样见利忘义。
在“深切”的目光交流之后,他们各自骑着骏马,独自来到战场中央。表面上看似激烈的斗将交锋,实则他们并未竭尽全力,每一汇合的碰撞,都是高泽与徐荣相互低声再次交流的时机。
在马战中,高泽挥舞的也是月牙戟。虽然对付一般武将对他来说不在话下,但面对徐荣这样的对手,即便不算上那些一流武将,他也无法在短短三十回合内彻底击败对方,哪怕高泽这配备了双边马镫。
因为没有任何战马能承受得了他使用五成力后带来的重力。
然而,这场斗将的结果同样令人惊讶,尤其是对于张辽来说,他非常清楚高泽和徐荣在马战中的实力。
能够在三十回合内将徐荣一戟击落马背,让人不禁猜测,这背后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随着徐荣落马,高泽这边的士气大受鼓舞。张辽一挥手,士兵们立刻冲向敌阵。徐荣的部队除了他的嫡系之外,其他士兵纷纷四散而逃。。。。。。。
在前往关中的路上,高泽心中理想的无懈可击的骑兵教官与卓越骑将终于齐聚一堂。那么接下来,将会演绎出怎样的篇章呢?
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