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争议,千秋评说
9.1 历史记载中的微子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书页,试图探寻微子的真实面目时,却发现不同的历史文献对他的记载和评价犹如一幅色彩斑斓却又有些斑驳的画卷,充满了差异和矛盾 。这些记载,宛如一道道谜题,让我们在历史的迷宫中徘徊,不断思考着历史真相的复杂性 。
在《史记》这部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学巨著中,司马迁对微子的记载可谓是浓墨重彩 。他在《宋微子世家》中详细地描述了微子的生平事迹,从他作为商王帝乙的长子,因母亲身份卑微而未能继承王位,到他面对纣王的荒淫无道,多次进谏却无果,最终选择离开朝歌 。司马迁着重强调了微子的仁德和贤能,称他 “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 。在司马迁的笔下,微子是一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他的离开并非是背叛,而是为了保存殷商的血脉,为了给天下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他的归附周朝,也被描绘成是顺应天命、为了实现天下和平的正义之举 。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其他历史文献时,却发现其中的记载与《史记》并非完全一致 。《尚书?微子》中,微子与太师、少师的对话,充满了对殷商命运的忧虑和无奈 。他感叹道:“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殷遂丧,越至于今 。”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微子对商朝灭亡的悲痛和无力感 。但这里并没有明确提及他与周朝的联系,也没有对他的行为进行过多的评价,只是客观地记录了他在商朝末年的挣扎和抉择 。
而在一些野史和民间传说中,微子的形象则更加多样化 。有的传说中,微子被描绘成一个懦弱无能的人,面对纣王的暴政,他只是一味地逃避,不敢正面抗争 。他的离开被视为是胆小怕事的表现,而他后来归附周朝,也被认为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地位,并非出于什么高尚的目的 。这些传说,虽然充满了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们对微子的不同看法和解读 。
这些不同历史文献对微子记载的差异,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不同的文献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立场不同,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司马迁生活在汉朝,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 。因此,他在记载微子的事迹时,更倾向于从儒家的道德观念出发,突出微子的仁德和贤能 。而《尚书》作为一部古老的文献,其成书时间较早,更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对人物的评价相对较少 。野史和民间传说则更多地受到民间文化和民众情感的影响,往往会根据人们的喜好和想象对历史人物进行加工和改编 。
其次,历史资料的来源和真实性也存在差异 。《史记》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但司马迁在撰写时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史料缺失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史料可能己经失传,有些史料可能存在错误或夸大的成分 。而野史和民间传说则往往是口口相传,在传播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和失真 。因此,我们在研究历史时,不能仅仅依赖于某一部文献,而应该综合考虑各种文献的记载,进行多维度的考证和分析 。
历史记载中的微子,就像一个多面体,不同的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他进行了刻画 。这些差异和矛盾,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真相的复杂性 。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某一种记载来判断微子的是非功过,而应该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态度去研究和探讨他的生平事迹,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微子 。
9.2 历代评价的分歧
微子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行为和抉择引发了历代学者、思想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他们对微子的评价和观点犹如繁星点点,各不相同 。这些评价,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政治背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审视微子的机会,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他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微子被誉为 “殷有三仁” 之一 。孔子在《论语?微子》中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 在孔子看来,微子、箕子和比干虽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应对纣王的暴政,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挽救殷商的命运,都是出于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和关爱 。微子选择离开纣王,是为了避免与他同流合污,同时也为了保存殷商的血脉 。这种行为,符合儒家 “仁” 的思想,即关爱他人,为了正义和道德而做出牺牲 。孟子也对微子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微子是一位 “圣之清者也”,意思是说微子是一位清高、廉洁的圣人 。在孟子的眼中,微子的离开是一种洁身自好的表现,他不愿意与昏庸无道的纣王为伍,保持了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操守 。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微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例如,宋代的朱熹就认为,微子作为商朝的王子,应该与商朝共存亡,而不是选择离开 。他在《西书章句集注》中说:“微子,商之庶兄也 。纣无道,微子谏之不听,去之 。盖其心以为既不能救,又不忍助之,故去之也 。然其去之,亦未为得也 。” 朱熹认为,微子虽然有自己的苦衷,但他的离开毕竟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没有尽到作为王子的职责 。这种观点,反映了朱熹所处时代的儒家思想对臣子忠诚的高度重视,强调臣子应该为君主和国家奉献一切,即使面临困难和危险也不能退缩 。
到了近现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解放,人们对微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一些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微子的归附周朝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 。在当时的情况下,商朝己经腐朽不堪,纣王的暴政使得民不聊生,天下百姓渴望和平与安宁 。而周朝则代表了新兴的力量,周武王推行仁政,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微子的归附,不仅为商朝的遗民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例如,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就指出:“微子启归周,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他为周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
而另一些学者则从民族情感和道德的角度出发,对微子的行为表示不满 。他们认为,微子作为商朝的王子,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与周朝勾结,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民族忠诚和道德底线的重视 。例如,毛泽东在评价微子的时候,就曾说:“微子最坏,是个汉奸 。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 。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 。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 。” 毛泽东的这一评价,虽然带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色彩,但也反映了他对微子行为的强烈不满 。
历代对微子评价的分歧,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政治背景 。儒家思想的影响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不同时期的儒家学者对微子的评价,往往受到当时儒家思想的主导和制约 。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多元化,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注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这些评价的分歧,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微子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他既是一位心怀天下的仁人志士,又是一位面临艰难抉择的王子;他既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又背负着背叛国家的骂名 。通过对历代评价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微子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思考如何在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