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34章 教育革新的艰难推进

执掌风 赵梅青 5686 字 2025-03-13

林婉儿与礼部尚书满怀热忱与期待,将精心谋划的教育革新计划呈现在朝堂之上。这本是一份旨在为大渝国开拓崭新发展格局、促进与邻国友好交流的良策,然而,朝堂之上的反应却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

众多守旧派大臣如同被惊扰的蜂巢,纷纷站出身来,对这一计划表达强烈反对。在他们眼中,大渝国历经千年传承的教育体系,犹如一座根基深厚、巍峨耸立的巨擘,是国之根本所在,不容轻易撼动。在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贸然将邻国那些在他们看来 “奇奇怪怪” 的文化知识引入学堂,无疑是一场危险的冒险。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身形佝偻却气势汹汹,颤颤巍巍地举起手中笏板,仿佛那是捍卫传统的利刃,言辞激烈地谏言:“陛下啊!祖宗传承下来的学问,乃是我大渝国得以昌盛繁荣、屹立不倒的根基。这些经典学问,历经岁月洗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大渝子民,让他们一心向国、忠诚效力。如今,若贸然在学堂里塞进邻国那些不知所谓的文化内容,孩子们心智尚未成熟,犹如未经雕琢的璞玉,极易被这些外来文化所迷惑。长此以往,他们的心性必将偏离祖宗教诲,又怎能一心一意地为我大渝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这简首是本末倒置,后患无穷啊!”

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附和之声此起彼伏。守旧派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将引入邻国文化知识视为洪水猛兽,担忧其会侵蚀大渝国的文化根基,让年轻一代忘却自身的文化根源,变得崇洋媚外。

面对这般铺天盖地的质疑与反对,林婉儿身姿挺拔,神色从容,不卑不亢地回应道:“诸位大人,请冷静思考。时代己然发生巨变,如今我大渝国与邻国的交往日益紧密,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若我们的百姓、学子对邻国文化一无所知,犹如盲人摸象,在相互往来中必定处处碰壁,误解丛生。文化交流,绝非是要摒弃我们自身的传统,相反,是在坚守大渝国文化根本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不同文化。如此,我们才能增进两国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促进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大渝国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更是为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

林婉儿的话语条理清晰,掷地有声,朝堂之上一时间安静下来。皇帝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认可的神色。他内心深处,其实十分赞赏林婉儿的远见卓识,深知在如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与邻国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然而,朝堂上反对声浪如此之大,众多大臣皆是国之重臣,他们的意见也不可忽视,这让皇帝一时间难以决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林婉儿敏锐地察觉到,仅靠朝堂上的唇枪舌剑、激烈辩论,想要推动这一教育革新计划远远不够。她深知,必须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持,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冲破守旧势力的阻碍。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婉儿开始了一场艰难而又充满挑战的争取之旅。

她精心挑选了多位在学界颇具威望的大儒,亲自登门拜访。每到一处,她都恭敬地向大儒们详细阐述教育革新的意义与价值。在一位大儒的书房中,林婉儿言辞恳切:“先生,如今时代不同往昔,大渝国与邻国交往愈发密切。文化交流,就如同春风化雨,能滋润两国关系的土壤,让其茁壮成长。在学堂引入邻国文化知识,并非要取代我们的传统学问,而是为学子们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如此,他们在日后与邻国的交流合作中,方能游刃有余,为大渝国带来更多机遇。”

大儒听完,捋着胡须,眉头紧锁,沉思良久后缓缓说道:“林姑娘所言,确有几分道理。只是这教材编写,乃是关乎国家未来、学子成长的大事,需万分严谨对待。稍有差池,便可能误导学子,让他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林婉儿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喜,赶忙说道:“先生放心,婉儿定会广邀各方贤才,汇聚众人智慧,仔细斟酌教材的每一处内容,从文字表述到知识准确性,都会反复校验,确保无误。还望先生能出山相助,凭借您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经验,为教材把关。有先生的指导,这教材定能成为学子们了解邻国文化的良师益友。”

大儒被林婉儿的诚意与执着所打动,看着眼前这位心怀天下的女子,最终点头应允:“罢了罢了,林姑娘既有如此决心,老夫也愿为国家的未来出一份力。”

在争取到部分学界大儒的支持后,林婉儿并未满足于此。她深知,民间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于是,她联合一些志同道合、思想开明的年轻官员,在民间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

他们走街串巷,张贴告示,告示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解释学习邻国文化的好处。同时,还在各地举办小型讲座,邀请百姓前来听讲。起初,百姓们大多持怀疑态度,毕竟传统观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他们对邻国文化知之甚少,且受守旧思想影响,对这一革新计划充满疑虑。

然而,随着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些曾与邻国商人有过接触、因文化差异吃过亏的百姓,开始逐渐转变态度。一位在集市上卖货的小贩感慨道:“前些日子,有个邻国商人来买货,他们说话的方式和我们大不一样,我根本听不懂他们的意思,差点生意就黄了。要是咱能多了解些他们的文化,以后做生意也能方便不少。”

类似的声音越来越多,百姓们的态度从最初的怀疑、排斥,逐渐转变为期待与支持。随着民间舆论风向的转变,朝堂上的反对声也渐渐减弱。皇帝见此情形,权衡再三,最终批准了教育革新计划。

林婉儿得知消息后,心中满是欣慰与振奋,但她清楚,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编写教材的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得多。负责编写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领域,有学者、教师,还有熟悉邻国情况的使者。他们对邻国文化的理解各有偏差,在内容选取和表述方式上,时常争论得面红耳赤。

在一次编写会议上,一位学者坚持认为,教材应着重介绍邻国的历史发展脉络,让学子们从根源上了解邻国文化的形成;而一位教师则认为,应多选取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习俗,便于学子们理解和接受。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会议气氛陷入僵局。

林婉儿坐在一旁,耐心倾听着各方意见,时而点头,时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她每日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协调各方意见,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时常忙至深夜,疲惫不堪。但每当她想到这教材将对大渝国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便又充满了动力。

就在教材编写工作历经重重困难,终于稍有眉目之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再次将林婉儿推入困境。邻国国内文化界对大渝国即将在教育中引入他们文化一事反应强烈。部分激进人士在媒体上大肆宣扬,称这是大渝国在文化上的 “入侵”,要求邻国政府立即出面干涉,阻止这一计划的实施。

邻国政府虽未首接表态,但通过外交渠道,向大渝国暗示希望在教材内容上更加谨慎。这一突发状况,犹如一记闷雷,让林婉儿深感压力巨大。她深知,这一事件不仅关系到教育革新计划能否顺利推进,更可能影响两国刚刚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

林婉儿陷入了沉思,她明白,此时必须冷静应对,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她再次与礼部尚书紧急商议,同时密切关注邻国的动态,思考着如何化解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让教育革新计划能够继续前行,维护两国来之不易的友好局面。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