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谈判的细节敲定过程艰难重重,但在林婉儿和礼部尚书的不懈努力下,初步协议框架总算有了雏形。然而,朝堂内外的复杂局势并未就此平静,反而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暗流仍在悄然涌动。
就在协议即将达成的前夕,邻国突然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他们要求大渝国在物资供应的运输过程中,承担全部的运输风险与成本。这一要求让林婉儿和礼部尚书大为头疼,从大渝国运输粮食和钢铁等物资到邻国,路途遥远且充满变数,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意外等风险极大,全部由大渝国承担显然极不合理。
林婉儿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贵国这一要求实在不合理,运输风险和成本如此巨大,全部由我方承担,这无疑会增加我国的负担,影响协议的公平性。我们应该共同协商,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分担方案。”邻国代表却固执己见,认为大渝国既然有能力提供物资,就理应负责运输,还声称这是他们国内贸易的一贯做法。
面对邻国的强硬态度,林婉儿深知不能轻易妥协。她一方面稳住邻国代表,表明大渝国对达成协议的诚意,同时迅速安排人收集关于国际运输风险分担的惯例和相关案例。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找到了多个类似贸易情况下双方合理分担运输风险与成本的实例,整理成详细的报告。
在新一轮谈判中,林婉儿将报告摆在桌上,冷静地说:“贵国请看,在国际类似贸易中,运输风险和成本通常由双方共同承担。这不仅符合公平原则,也有利于长期稳定的合作。贵国坚持全部由我方承担,恐怕难以服众。”邻国代表看着报告,脸色阴晴不定,虽然内心仍有不甘,但在事实面前也无法继续强硬。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按照一定比例分担运输风险与成本。
然而,朝堂内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们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们见协议逐渐朝着对自己不利的方向发展,便联合起来,在朝堂上向皇帝施压。他们上奏称,林婉儿和礼部尚书在谈判中软弱无能,对邻国让步过多,损害了大渝国的利益。还说此次协议会让大渝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陷入被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谈判。
皇帝看着这些奏折,心中十分忧虑。他深知林婉儿和礼部尚书为谈判付出了巨大努力,也明白这份协议对大渝国的重要性。但朝堂上这些大臣的言论若不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政治纷争。皇帝决定召开朝会,让各方势力充分表达意见。
朝会上,那些大臣们言辞激烈,纷纷指责林婉儿和礼部尚书。林婉儿站出来,神色镇定地反驳:“各位大人,此次谈判艰难万分,我们面对的是邻国的重重刁难。但为了大渝国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始终坚守底线,争取最大利益。口岸开放虽做出一定让步,但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贸易机遇,促进经济发展。而物资供应,我们在保障国内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地与邻国达成合作,既能缓解邻国困境,也能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若因各位大人的一己之私,破坏这份来之不易的协议,才是真正损害大渝国的利益。”
礼部尚书也随后补充:“陛下,此次谈判的每一个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有详细的规划和应对措施,确保大渝国不会因协议而陷入不利境地。这些大臣不顾大局,肆意抹黑谈判成果,实有扰乱朝堂之嫌。”
皇帝听了双方的陈述,心中己有判断。他严肃地看着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说道:“此次谈判,林婉儿和礼部尚书劳苦功高,他们为了大渝国的利益殚精竭虑。你们无端指责,却拿不出更好的方案,分明是别有用心。朕希望各位大臣以国家为重,不要再无端生事。”那些大臣见皇帝态度坚决,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暂时闭嘴。
然而,民间的谣言仍在持续发酵。尽管礼部尚书发布了公告,林婉儿联合各方进行宣传,但仍有部分百姓受到谣言蛊惑,对朝廷的决策心存疑虑。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甚至在京城的街头巷尾煽动百姓,组织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林婉儿意识到,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平息民愤。她亲自走出宫门,来到百姓中间,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林婉儿耐心地向百姓解释协议的内容和好处,讲述谈判的艰难过程,让百姓们了解到这份协议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她还邀请百姓代表参与到协议执行的监督中来,让他们亲身体会朝廷的诚意和努力。
在林婉儿的努力下,百姓们逐渐开始理解朝廷的决策。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京城内的局势也逐渐稳定下来。随着最后一些细节的确定,大渝国与邻国的协议终于正式签署。
协议签署的那一天,京城内张灯结彩,百姓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林婉儿和礼部尚书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欣慰。但他们也清楚,这份协议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等待着他们。大渝国与邻国的关系虽因这份协议暂时缓和,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朝堂内的斗争也不会就此终结。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为大渝国的长治久安继续努力。而那些在背后搞阴谋的大臣们,虽然暂时受挫,但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再次出手,又会想出怎样的阴谋诡计来破坏大渝国的和平与发展。林婉儿和礼部尚书深知,守护大渝国的道路依旧漫长而艰辛,他们只能坚定信念,勇往首前。
# 第三十三章:新局初定与潜在危机
大渝国与邻国的协议正式签署后,一时间,京城内外洋溢着一片祥和的气氛。百姓们期待着贸易往来能带来经济繁荣,朝堂之上也因这场外交危机的化解而暂时恢复平静。林婉儿和礼部尚书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功臣,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在这场艰难的谈判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新的问题却在悄然滋生。协议中关于口岸开放的条款虽然确定,但在实际筹备开放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阻碍。大渝国选定的几个口岸,虽在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上有一定优势,但长期以来发展缓慢,要达到满足国际贸易需求的水平,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
负责口岸建设的官员们向林婉儿和礼部尚书汇报:“大人,口岸的建设难度远超预期。首先是资金方面,修建码头、仓库,改善交通等设施,所需费用巨大,国库一时难以承担如此庞大的开支。其次,技术和人力也面临短缺,许多先进的港口建设技术我们还不够成熟,且招募有经验的工匠和劳工也十分困难。”
林婉儿皱起眉头,深知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她与礼部尚书商议后,决定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他们向皇帝奏明情况,请求从国库中拨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口岸建设,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承诺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派人前往国内其他发达地区,招募有港口建设经验的工匠和劳工,并邀请技术专家来指导建设工作。
在物资供应方面,虽然协议己确定了供应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等条款,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大渝国国内的一些商会和工厂,因担心物资供应会影响自身利益,对协议的执行并不积极。有的商会故意拖延交货时间,有的工厂则在产品质量上打折扣。
林婉儿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她立即召集相关商会和工厂的负责人,严肃地说道:“此次与邻国的协议,关乎大渝国的国家利益和声誉。你们为了一己之私,拖延物资供应,降低产品质量,这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更是对国家的背叛。若不及时改正,朝廷必将严惩不贷。”
为了确保物资供应的顺利进行,林婉儿安排专人对物资供应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对违反规定的商会和工厂进行严厉处罚。同时,她也与商会和工厂负责人沟通,向他们说明物资供应带来的长远利益,鼓励他们积极配合。
与此同时,邻国方面也并非完全风平浪静。虽然协议签署,但国内仍有部分强硬派势力对协议不满,他们认为在谈判中做出的让步过多,损害了邻国的利益。这些势力开始在国内煽动舆论,指责政府的外交政策软弱,要求重新与大渝国进行谈判,争取更多利益。
邻国国内的这种舆论氛围,让大渝国的朝堂再次陷入担忧之中。林婉儿敏锐地察觉到,这可能会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和平局面构成严重威胁。她与礼部尚书商议后,决定派遣使者前往邻国,与邻国政府进行沟通,表达大渝国希望双方遵守协议、维护和平稳定的诚意。
使者到达邻国后,与邻国政府高层进行了深入交流。使者诚恳地说:“此次协议是双方经过艰难谈判达成的,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若因部分势力的煽动而破坏协议,重启争端,对两国都没有好处。希望贵国政府能够采取措施,平息国内舆论,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邻国政府虽然也意识到强硬派势力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但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态度显得犹豫不决。他们一方面表示愿意遵守协议,另一方面又担心无法压制国内的强硬派势力。
林婉儿得知邻国的态度后,明白事情的复杂性。她深知,仅仅依靠外交沟通可能不足以解决问题,还需要从其他方面入手。于是,她开始收集邻国国内各势力的详细情报,分析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影响力,试图找到一个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以防止邻国因内部压力而破坏协议,再次将大渝国拖入外交危机之中。而朝堂内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们,此时也在暗中观察局势,似乎在等待着新的机会再次兴风作浪。林婉儿和礼部尚书在应对外部潜在危机的同时,还需时刻警惕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他们深知,大渝国的未来依旧充满变数,容不得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