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靠岸后的第三天,苏瑶把团队召集到了租来的办公室里。墙上的白板被她用红笔画得密密麻麻,全是这几天她在林国强那里碰壁后记下的关键词:**文化冲突、品牌认知、本地化认证、政策壁垒**。
“咱们不能继续硬闯了。”她站在白板前,语气坚定,“得换思路。”
小王抱着笔记本,皱眉道:“可我们连代理都还没谈下来,怎么换?”
“先从产品入手。”苏瑶指着一旁的样品盒,“你们谁还记得林国强说的第一句话?”
“他说……我们的味道不错,但太现代。”另一个同事回答。
“对。”苏瑶点头,“不是不好吃,是不符合他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心理。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他们接受我们,而是让我们的产品看起来像是他们自己人做出来的。”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
“你是说……本土化?”小王反应过来。
“没错。”苏瑶嘴角扬起,“我们要调整配方、包装、宣传语,甚至产品名称——统统都要入乡随俗。”
她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这几天她查阅的各种资料:“马来西亚人喜欢椰香、咖喱味,忌口辣度;印尼市场偏爱甜咸结合的口感;泰国那边更注重视觉美感,尤其是年轻人。”
她抬头扫视一圈:“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设计产品线。”
“这会不会太冒险了?”有人迟疑地问。
“不冒险怎么打开市场?”苏瑶反问,“咱们的产品在大陆卖得好,不代表就能在这边横着走。记住,这里是东南亚,不是广州。”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团队进入了疯狂模式。苏瑶亲自带队跑市场,一家家餐馆、夜市、超市都不放过,拿着小本本记录当地人的口味偏好。
有一次,她带着小王去吉隆坡的一条老街试吃,看到摊主端出一碗加了椰浆的咖喱鸡,当场眼睛一亮:“这个味道!可以改良进我们的汤底!”
“苏姐你别激动,这可是路边摊!”小王吓得赶紧拦住她。
“越是这种地方,越有真东西。”苏瑶笑着掏钱买了一碗,“我告诉你,真正的市场不在商场,而在街头。”
她不仅调研产品,还开始研究当地的节日和文化符号。比如斋月节期间的热销食品、开斋节时的送礼习惯、华人群体的年货需求……
“我们不只是卖吃的。”她在会议上强调,“我们要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于是,新的包装设计出来了:原本印着中文大字的袋子,变成了马来文+英文双语标识,图案也从传统的中式风格,改成了融合南洋风情的插画。
广告语也变了——不再是生硬首译的“美味健康”,而是用了当地流行语:“一口上头,回味无穷。”
“这玩意儿听着像网红文案。”小王看着新稿子嘀咕。
“那就对了。”苏瑶笑眯眯,“咱就得让人觉得亲切,觉得接地气。”
光是这些改动还不够。苏瑶知道,要真正打破贸易壁垒,还得搞定政府和商会的关系。
她准备了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书,里面不仅写了产品的优势,还列出了未来可能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税收贡献。
“人家不是怕外来品牌冲击本地产业吗?”她跟团队说,“那我们就告诉他们,我们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一起做饭的。”
她主动联系了几个本地商会,申请参加下个月的食品展。同时,她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在政商两界都有人脉的华裔顾问。
那人听完她的想法后,沉吟片刻:“你想打入本地市场,关键不是产品,是信任。”
“我知道。”苏瑶点头,“所以我打算找一个本地合伙人,共同注册品牌。”
“聪明。”对方笑了,“这样既能规避政策风险,又能赢得消费者好感。”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推进,首到有一天,林国强突然打来电话。
“苏小姐,”他的语气比之前缓和了不少,“听说你们做了些调整?”
“是的。”苏瑶回答,“我们正在努力适应本地市场。”
“很好。”他顿了一下,“如果你愿意,下周我们可以再谈一次。”
挂断电话后,苏瑶长舒一口气,回头看向正在整理资料的小王:“快了。”
然而就在谈判前一天晚上,她发现了一个问题——
手机里的日历显示日期跳了一天,明明是周三,却变成了周五。
她愣住了,低头检查所有设备的时间设置,全都正常。唯一异常的是,她昨天晚上明明记得给手机充过电,但现在电量只剩下20%。
“不对劲。”她低声自语。
她打开社交软件,想确认一下时间,却发现一条陌生账号发的消息:
【你知道钟表倒转意味着什么吗?】
她心头一震,指尖微微发颤。
正想回复,那条消息瞬间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不管是谁在搞鬼,现在都不是分心的时候。
第二天上午十点,她准时走进会议室。
林国强己经坐在主位,身旁多了一个中年男人,穿着西装,神情严肃。
“这位是商务部的张主任。”林国强介绍道,“他对你们的合作意向很感兴趣。”
苏瑶微笑着伸出手:“很高兴见到您。”
张主任没有立刻握手,而是盯着她看了几秒,才缓缓开口:
“苏小姐,听说你们的产品己经在多个城市引起关注。我想知道,你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