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看着来人,原来是同村的好友翠芬。
翠芬喘着粗气跑来,“苏瑶,可算找到你了!”
苏瑶回过神,笑着问:“翠芬,啥事这么着急?”
翠芬兴奋道:“咱们村东头老王家办喜事,要订咱们好多小吃,说是你做的小吃有面子!”
苏瑶一听,心里乐开了花,这说明自己的小吃越来越受欢迎了。可随即想到食品公司合作的事,又有些犹豫。
晚上,苏瑶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和食品公司合作能扩大生意,可又怕失去自主掌控权;不合作吧,单靠自己突破时代限制太难。“这可真是个纠结的选择啊!”她嘟囔着。
几天后,苏瑶做出了决定。她打算先不着急和食品公司合作,而是要主动出击,去和当地政府沟通,争取政策支持,突破当下的时代限制,让生意更上一层楼。
说干就干,苏瑶开始着手准备。她白天忙着照顾小吃生意,晚上熬夜整理商业计划。她详细统计了目前小吃生意的规模,像每天能卖出多少份小吃,盈利多少。还分析了未来的发展前景,比如可以拓展到周边县城,甚至更远的地方。对于需要的政策扶持内容,她也列得清清楚楚,什么放宽采购限制啦,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啦。
忙活了好几个日夜,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终于新鲜出炉。苏瑶拿着这份计划,信心满满地前往政府部门。
到了政府,苏瑶找到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员办公室。她深吸一口气,敲了敲门。“请进。”屋里传来声音。
苏瑶推门而入,礼貌地说:“领导您好,我是来和您谈谈我做的小吃生意的。”
官员抬起头,上下打量了她一番,示意她坐下说。
苏瑶热情且详细地介绍起自己的商业计划和想法,眼睛亮晶晶的,仿佛看到了小吃生意未来的辉煌。“领导,您看现在我的小吃生意在咱们当地己经小有名气了,要是能得到政策支持,放宽采购限制,我就能买到更多优质食材,做出更多样的小吃。还有税收优惠的话,能让我有更多资金去扩大规模,这样不仅能增加就业,还能促进咱们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呢。”
官员听完,面无表情,冷淡地说:“小姑娘,你这些想法在当前时代太超前了,不太现实。我们得按规矩来,不能随便开这个口子。”
苏瑶没想到官员反应这么冷淡,着急地说:“领导,我这计划是可行的呀,对咱们当地经济有好处的。”
官员皱了皱眉,首接拒绝道:“不行就是不行,别浪费彼此时间了。”
苏瑶第一次沟通就碰了一鼻子灰,心情低落极了。她失落地走出办公室,心里想着:“怎么会这样呢,难道我的想法真的太超前了?”
不过苏瑶可不是轻易放弃的人。她回家后,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计划,想找出问题所在。她觉得可能是自己没把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讲清楚。
几天后,苏瑶再次来到官员办公室。这次她准备得更充分了,还带了一些数据资料。
她诚恳地说:“领导,上次我说得可能不够明白。您看这些数据,我的小吃生意要是扩大规模,至少能解决十个人的就业问题。而且我采购的食材大部分是咱们当地的农产品,能帮助农民增收。这对咱们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啊。”
官员听着,却不耐烦地打断她:“你别在这里无理取闹了,这种事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现在政策不允许,你就别白费力气了。”
苏瑶急得脸都红了,“领导,我真不是无理取闹,我是真心想把生意做好,为咱们地方做贡献。”
官员首接起身,“行了,你不用再说了,我不会支持的。”说完就走出了办公室,留下苏瑶呆呆地站在原地,沟通再次陷入僵局。
苏瑶沮丧地回到家,瘫坐在椅子上。“难道就没办法了吗?”她自言自语。突然,她灵机一动,意识到这样硬碰硬肯定不行,得换个思路。她决定从侧面了解这位官员的工作风格和关注点,说不定能找到突破口。
第二天,苏瑶就开始行动了。她先是打听官员平时负责哪些工作,经常参加什么会议。然后她找到在政府工作的一个远房亲戚,旁敲侧击地问关于这位官员的事情。
远房亲戚告诉她:“那位领导做事很谨慎,特别注重政策规定,对经济发展数据比较看重。”
苏瑶心里有了底,她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商业计划,重点突出符合政策规定的部分,还收集了更多详细的经济发展数据。
她打算再找个机会和官员好好沟通一次,一定要让官员理解并支持自己的计划。苏瑶再次来到政府大楼前,手里紧紧握着那份重新修改的商业计划,深吸一口气准备进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