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书房,灯光柔和。
苏瑶的手指停在键盘上,屏幕上那一个“健”字仿佛沉甸甸地压着她的思绪。
她缓缓合上电脑,站起身走到窗边。
窗外,夜风轻拂树影,远处庄园的围墙外传来几声犬吠。周启明己经安排人加强了安保,但她心里清楚,那只是一层物理防线。真正危险的东西,从来不会从门外进来。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透。
她在书房里召开了第一次正式会议。
“昨晚我查了一下。”周启明翻开一份资料,“那个神秘来电背后的企业,是‘康源集团’。”
众人皆是一震。
“他们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但几乎掌控了全国三分之一的高端食品供应链。”他继续道,“而且……他们和几家大型连锁超市有独家供货协议。”
苏瑶轻轻点头,没有说话。
“我们想进这个市场,绕不开他们。”一位前高管低声说。
“那就别绕。”她语气平静,“正面打不过,我们就从他们的盲区下手。”
“你的意思是?”周启明看向她。
“先摸清他们的布局。”她翻出一张行业分布图,“你们分头行动,找几个农科院的朋友聊聊,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品种、新技术被他们遗漏的。”
“还有,”她顿了顿,“我要亲自去趟几家主打有机食品的超市。”
---
三天后,苏瑶换上一件普通的米色风衣,戴着墨镜走进一家位于市中心的高端超市。
这里装修精致,灯光柔和,货架上的产品包装简洁却价格昂贵。
她拿起一瓶标价两百多元的“有机鲜奶”,仔细看了成分表。
“这瓶奶的奶源来自新西兰。”导购员走过来解释,“全程冷链运输,确保营养不流失。”
“冷链运输?”苏瑶笑了笑,“那它在运输过程中有没有温度监控记录?”
导购一愣:“这个……我们公司内部有标准流程。”
苏瑶放下瓶子,没再说话。
她继续往前走,观察货架上的标签、消费者的挑选习惯,甚至留意收银台旁摆放的小册子——上面印着“健康饮食指南”。
她随手翻了几页,发现内容大多空泛,更像是为了营造“专业感”而做的装饰。
走出超市时,己是中午。
她坐进车里,对司机说了句:“去城南。”
“那边不是有个试点社区吗?”司机问。
“就是那里。”
---
下午三点,她站在一处名为“绿岸”的高端社区门口。
这里是新建的生态住宅区,住户多为中产以上家庭,社区内设有儿童活动中心、健身房,甚至还有一个小型菜园。
她以“调研员”身份登记进入,随意找了位遛狗的女士搭话。
“您平时买菜都在哪里?”她笑着问。
“就在小区里的‘自然市集’。”对方指了指前面一栋楼,“那里卖的都是有机蔬菜,价格贵点,但吃得放心。”
“怎么个放心法?”
“每天都有检测报告贴出来。”她指了指墙上的一块电子屏,“你看,今天这批西红柿的农药残留指数是零。”
苏瑶走近一看,果然看到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检测数据。
她皱了皱眉。
这些数据看起来很专业,但来源不明。
她拿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转身离开。
一路上,她都没说话。
回到车上,她才低声开口:“周启明说得没错,这个市场确实不好进。”
司机瞥了她一眼:“那你还要做?”
“正因为难,才有意思。”她嘴角微扬,“他们用的是标准化的产品逻辑,而我想做的,是定制化的生活方式。”
---
当晚,她在书房召集旧部开会。
“根据这几天的调查,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她打开投影仪,调出几张图表,“这个行业己经被几大巨头垄断,无论是供应链、渠道还是品牌认知度,他们都占尽优势。”
“所以我们的切入点不能是大众市场。”她指向地图上几个圈起来的区域,“而是高净值用户群体。”
“具体怎么做?”有人问。
“第一步,源头首供。”她翻开一页文件,“我己经联系了几个偏远山区的农户,他们采用传统种植方式,产量不高,但品质极佳。”
“第二步,会员定制。”她指着一张客户画像表,“我们只接受预约制服务,按客户需求提供专属农产品,并附带种植过程的实时影像。”
“听起来像是私人农场模式。”周启明若有所思。
“差不多。”她点头,“但我们不做农场,而是做平台。”
“什么意思?”
“我们整合优质小农户资源,打造一个可追溯、可参与的食品供应链。”她目光坚定,“让用户不只是买到好东西,而是参与到整个生产环节。”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你这是要重新定义‘有机’的标准。”周启明终于开口。
“不止。”她微微一笑,“我是要让它成为一种信仰。”
---
几天后,她收到一封匿名邮件。
附件是一段视频。
画面中,是一家实验室的内部场景,几名研究人员正在操作一台设备,屏幕上显示着某种植物的基因序列。
她盯着屏幕,眼神逐渐变得凝重。
视频最后,出现一行字:
**“你所追求的‘纯净’,不过是人为设计的结果。”**
她关掉视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
窗外,一只飞蛾再次扑向灯罩。
这一次,它撞得更狠,翅膀颤动着,在玻璃上留下一道模糊的痕迹。
她睁开眼,看着电脑屏幕。
光标依旧停留在《源初计划》文档的开头。
她敲下第二个字: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