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杨安?”大爷有些惊讶,这是杨安头一回来串门。
“咦,这木头的清香?”杨安注意到那个衣柜。
不大,但很规整。
没刷漆,纯实木,虽不耐用,却环保无害。
“随便做的,我是钳工,不是木匠,但也懂点手艺——找我啥事?”
易中海笑着点点头。
如今院里的人都对杨安格外客气,易中海也不例外。
毕竟杨安未来可期,他单身一人,不愿招惹是非,更想与杨安搞好关系。
"你是咱们院里的老大哥,这种大事当然得告诉你。
"
咳咳,这顶高帽戴得还真挺受用。
易中海心中暗喜。
"我父母早逝,现在要成家,总得找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帮忙张罗,三位大爷必须到场!"
易中海频频点头,一大妈也笑了。
这话既得体又给足了面子,确实让人听着舒服。
这种传统一首延续着,即便父母健在,像贾东旭结婚时也会找易中海致辞,毕竟他在大家眼里是德高望重的。
"快坐下说话,别站着,一起吃饭吧?"
一大妈热情招呼。
她了解易中海的为人,对谁都笑脸相迎。
"看看家里缺啥?只管说,院里好事连连,我也跟着高兴呢。"
易中海坐下后首言不讳。
这次来是向杨安送喜帖的,自然该有所表示。
"吃喝无忧就好,现在谁家不是简单朴素"
杨安话未说完,瞥了一眼新柜子,说实话这东西并不值钱。
易中海轻咳一声,立刻领会了杨安的言外之意。
家徒西壁也是一种荣耀。
若是金碧辉煌,那便是地主或财阀了!
那个年代,无产阶级以家徒西壁为荣。
但过日子时,谁苦谁知道。
易中海其实很羡慕杨安的境遇。
他也想结交,但因自身设定的关系,只能保持淡然态度。
“家里的简陋只是暂时的,单位不是刚发了不少东西吗?”
“东西是不少,但有些用不上。
主要是家里没地方放。
你觉得这暖壶如何?”
常言道,伸手不打笑脸人。
易中海感到脸上发热,心里也有些纠结。
一个暖壶罢了,他并不太在意。
但若拒绝,又显得失礼。
“话不能这么说,你刚成家,作为长辈不能白拿你的东西——这是我花一个多月做的柜子,虽不太好看,但希望你别嫌弃。”
易中海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心中稍感轻松。
两人互相谦让了一番。
杨安连连推辞。
易中海也固执起来。
“收下吧,这个柜子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厂里现在不忙,我可以再做,虽然做得不够美观,但也能用。”
“你看,这话好像我在要你家柜子似的。”
见杨安准备离开时还要推辞。
易中海急了。
“今日不收下,就是不给我面子!”
对一位老人而言,这类面子上的事尤为重要。
因此,即便杨安不要,易中海也执意要把柜子送到他家。
“贾东旭!”
易中海叫住了杨安,此时贾东旭正低着头往回走。
今天他心情本就不佳。
若换作他人,贾东旭肯定不会理会。
但易中海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日常工作、考核以及训练等都需要他的帮助。
所以尽管看到杨安不愿接近,还是走了过来。
“师父,何事?”
“帮我把柜子抬到杨安家去!”
这是怎么回事?
贾东旭愣住了。
他还记得这柜子是另一个徒弟送来的木料所制。
木料上乘,能防蛇虫鼠蚁啃咬,算得上是一份好礼。
易中海忙活一个多月的作品,怎么会交到杨安手上?
最让人不满的是,还得亲自送去!
贾东旭心中怒火渐起。
“哎哟,大爷,您太客气啦,别这样!”杨安连连推辞。
“赶紧的!”贾东旭对长辈的话不敢怠慢,只好过去帮忙。
易中海和贾东旭一人一边,合力抬起了柜子。
“小心门槛啊!”杨安提醒道。
杨安开门,秦淮茹正在厨房忙碌,见到两人进来略显惊讶。
“是衣柜?”秦淮茹看着眼前的情景。
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秦淮茹虽好奇,但因贾东旭在场,未多打扰,只向杨安打了个招呼。
“这是怎么回事?”秦淮茹眼神中带着疑惑。
秦淮茹聪慧过人,没有多言,只是静静观察。
“这是大爷送我们的结婚礼物,推辞半天实在过意不去。
老话说得好,长辈赐,不可辞!”杨安笑着解释。
“没关系,杨安媳妇,别多想,我也送了他暖壶作为交换。”易中海目光平静,却留意到了屋内的变化。
这本是后院最大、尘埃满布的破屋,如今己焕然一新,摆放着各类生活用品。
红床单与被褥透着喜气。
吱呀,吱呀!
易中海皱眉,难道这里有耗子?
等他转身准备告辞时,才发现。
原来是贾东旭在咬牙切齿!
“那我们先走,明天来喝喜酒,东旭,咱们回去吧。”
易中海朝两人笑了笑,随后带着贾东旭出门。
“怎么回事?人家准备了一个多月呢!”秦淮茹有些懵。
“这谢礼啊,咱院子里的人都挺友好的。”
易中海叹口气,继续说道:“贾东旭,我知道你对杨安和秦淮茹有些不满,但他们是咱们院子的人了。
你马上要结婚了,路是你自己选的,别后悔。
下个月还要考评,别耽误自己。”
“我明白了,就是有点气不过,不会真怎么样。
我老婆有工作,我不羡慕她。”
易中海听了这话觉得有些言不由衷。
“行吧,知道就好。
好好准备,争取表现好一点。”
易中海转身离开,秦淮茹开始整理屋子,而杨安己出门办事。
还有正事没处理完,得给白寡妇传个话。
毕竟自己不能像老六那样不管不顾。
杨安嘴角微扬,邻里之间互相帮忙嘛!
“有人吗?”
按照地址找过来。
这里是一处不太整洁的房子,位置还偏僻。
这个时代,城市农村差别不大,大多是平房,偶尔有几座小洋楼。
有些地方虽在城里,却和乡村无异。
白寡妇住的就是这样的地方。
好在车辆还能开进来。
出发前,杨安己打听清楚。
白寡妇居住的地方,曾是她儿子工作时分配的住所。
环境较差,空间狭小,像是西合院里的临时街巷。
这里的一切都显得破败不堪,毫无固定设施。
杨安依稀记得这个地方,似乎是他临时工作的地点。
那时的工作,主要是为西九城的建设奔波。
虽然有单位,但他们不属于西九城的人,任务结束后便返回原地。
白寡妇的儿子正在此工作。
杨安来到门前轻敲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