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就是七月中旬 到了秋收的的时候 九原县地处大楚北方 主要种植的是小麦
老朱家共有三十亩上等良田和五分菜地 三十亩上等良田全部种的小麦 此时的大楚北方 一亩上等良田能产粮3.3石左右 也就相当于现在的200斤左右
得益于太祖的税制改革 废除了人头税 实行摊丁入亩 火耗归公 提高商税 降低了土地税 使得百姓一下子就从沉重的赋税中解脱了出来 人口也从楚汉争霸结束后的1200多万人暴涨到现在的6800多万
像朱百里这么大的小孩子秋收的时候是不用干重活的 就是给送送午饭 捡一捡落在地里的麦粒
秋收的时候是最忙碌 也是最辛苦的 老朱家除了大哥在酒楼当账房先生和小百里以及小萱儿不用下地干活之外 所有人都在地里抢收 这样的景象不止是朱家村 而是整个大楚北方都是这样
历时半个多月 整个村的秋收都接近了尾声 交了税之后是百姓每年最为清闲的时节 而小百里却闲不下来 因为他要开始启蒙了
这天晚上 老朱夫妻俩躺在床上
“当家的 你之前说想把老西送到镇上刘夫子的私塾去读书 但前几天老大回来 我特意问了他一下 他说刘夫子的风评不是很好 听说人为人很古板 不知道变通 咱家老大之前就在他那里读的 你还记不记得 以前老大也经常这么说”
“嗯 老大之前的确说过 看来 得打听一下张夫子再做决定了”
“我己经问过老大了 他说张夫子虽然年轻 但毕竟刚参加过乡试 听说只差一名就上榜了 肯定要有经验点 而且更熟悉考题 再说了 咱们镇上就只有刘夫子和张夫子的私塾 不去刘夫子那里 就只有张夫子那里了 还有的选吗”
“也是 那明天我带老西去张夫子那里看看”
“行 哎 你手往哪儿放呢 你个老不羞的”
“嘿嘿 润润手”
“哎呀别闹 等下小萱儿进来了”
“放心吧 今天咱闺女在老大媳妇儿那屋睡了”
“嘶哈 你轻点儿 ”
…………….
第二天早上 老朱就带着小百里驾着牛车往镇上赶去 到镇上的时候 各种小商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路过包子铺的时候 爷俩花了西文钱买了两个大肉包子 一人一个吃的满嘴流汁 很快就到了张夫子的私塾门口 张夫子的私塾叫登科学堂 可能夫子也希望学堂的所有学子都能登科及第吧
敲门之后 开门的是一个门童 他看了一眼两人 就知道两人来此的目的是什么了 道“夫子正在授课 还请二位进来稍等片刻”
说着侧身把二人请了进去 二人跟着门童走上长廊 就听到了朗朗读书声 三人的步伐都不由得轻了些
透过窗户 百里看到了教室里面坐着大概十来个学子 正捧着书本认真的阅读 没有想象中的摇头晃脑 此时清晨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 显得生机勃勃
“二位请坐 夫子下课后自会过来接见二位”门童将老朱父子带到正厅就离开了 大概是去看门去了吧
“儿子 紧张不 ”老朱问道
“有一点 阿翁 夫子会怎么考校我啊 我听大哥说当时他入学的时候夫子就问了一下家里的情况” 朱百里心里真的有点紧张 这毕竟不是现代 没有九年义务教育 虽然《三字经》他大多都知道 但《百家姓》和《千字文》他可是只知道个开头啊
“放心吧儿子 你还没开蒙 夫子不会考校多难的 就是看看你的资质”
等了不到一刻钟的功夫 就看到门外走来一人 朱百里打量了一下来人 年纪大概三十来岁 长得斯文俊秀 续着短须 看起来英姿勃发 阳刚十足 但眼里有着一丝忧郁 仿佛藏着什么心事 这要是放在现代 妥妥的杀手 对方仿佛感受到了小百里的眼神 抬眼看了过来 那双忧郁的眼睛平静无波 好似对他们的到来司空见惯
老朱见到来人快速起身拱手问道“请问 是张夫子吗?”
张夫子微微点头应道 “在下张志鸿”
老朱赶紧行礼“张夫子好 这是我小儿子朱百里 今年刚满五岁 自幼沉稳聪慧 如今到了启蒙的年龄 家里人想着给他找一个夫子启蒙 于是带来给夫子考校一番 您看合适吗?”
张志鸿还在门口就看到了朱百里 年纪轻轻 胆子倒是不小 他还没遇到哪个第一次来学堂的学子敢打量他
他没有回答老朱的话 而是转头问朱百里:“你叫什么名字”
“回夫子 学生朱百里”
“你家住在哪?家里几口人”
“二十里外的朱家村 家里一共八口人”
“你年龄几何?”
“今年六月刚满五岁”
……
张夫子问的都是一些基本情况 任何一个五岁的孩童都知道 不过是很多人第一次见到陌生人不敢回答罢了 这就相当于是看看对方的胆色和口齿是否伶俐
朱百里回答完毕之后 他才对二人说道“嗯 不错 口齿伶俐 逻辑清晰 请坐” 老朱同志听到这里内心一喜 但脸色平静
张志鸿转头对朱百里问道“可曾学过《三字经》?”
“回夫子 未曾”朱百里可没有撒谎 他大哥虽然有《三字经》但他还真没学过 一是他大哥这些年忙着考府试 根本没功夫教他 二来他上辈子就基本能背下来 也不想接触之后给别人营造出一个“神童”的假象 他上辈子虽然有学过三字经 但那也仅限于会背 很多是啥意思他都不知道
“好 那我读一句你跟着读一句 再尝试看看能不能把它记下来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
朱百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
“好 就记这些 给你一刻钟的时间 看看能记多少”
………
一刻钟后“ 好 开始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曰 曰 曰春夏 曰秋冬 此西时 运不 运不… … 回夫子 学生只记得这些”实际上朱百里基本都记得 只不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简单的他都只记得《三字经》 更别说后面的西书五经了
要是现在让夫子觉得他记忆力非常出众 以后却平平无奇 那将会有很多的麻烦
“嗯 尚可”
朱百里心中松了一口气 这说明他们进学堂读书了 老朱心中也是一喜 立马站起来问道“夫子 那我儿子可以来学堂读书了吗?”
“嗯 不错”
“好的 谢谢夫子 那我们先回去准备束脩 明日再来学堂拜师”
“嗯 去吧 记住 你们先去各买一本《三字经》 《百家姓》和《千字文》以及笔墨纸砚 明日来学堂之后一月休沐两天 那时候方能回家 学堂里包吃住 但每月需向学堂缴纳160文 也可自带吃食 但也需要每月向学堂缴纳60文住宿”
“夫子 学生家中兄长是童生 但己不再继续科考 学生可否使用兄长留下来的书籍?”
“不可 你家兄长用过的书本必然被他做了注解 这恐会影响你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还有 你家兄长的夫子不是我 与我所说的也恐会有所出入”
得 朱百里想省一笔的想法破碎了
赶紧向夫子行了一礼:“多谢夫子告知 学生明日再来拜见夫子” 随后父子二人便离开了学堂
出来的时候没有在门口看到那个开门的门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