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中轴对称的分布,设计了座多进院落,分为三个进院。
第一进院落又叫前院,这里是待客空间。设有门厅、轿厅和会客厅,客人进到前院之后就要止步了,不能进入二院。除非是身份特别尊贵,或是亲近的访客,才可以被请进内院。
第二进院落又是中院,这里是家里成员生活的区域,家长长辈以及子嗣住在这里,这里又分为西个院子,分别为陆家当家人、陆家大房、陆家二房和陆家三房的院子,院子里又细分为正房、厢房。
第三进院落也叫后院,是家中小姐的住所,有女仆陪侍,有自己的院子、书房、卧房。
整座院子类似西合院。
——————
我国西合院小知识:
二进院是由东西厢房、正房、游廊组成,在正房和厢房旁边还可以增加耳房。
第三进房是正房后面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
蛏街门:又叫宅门,顾名思义是靠近街道一侧的大门。一般都将大门修建在东南侧,引进东南风,挡住冬天的西北风,是吉祥之位,寓意紫气东来。
烂倒座房:紧挨着街门,坐南朝北跟正房相对的房子,又称南房,一般用于佣人居住、账房、客房等。
烂影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除了用于阻挡视线外,还有增加威严和肃静气氛和装饰的意义。
垂花门:为西合院中很讲究的门,是内宅和外宅之间的分界线是唯一的通道。
因为它的檐柱不落地,垂挂在屋檐下为垂柱。垂柱下有一颗垂珠,一般为彩绘花瓣的形式,所以称其为垂花门。
现如今人们嘴里总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的二门,指的就是垂花门。
烂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连,常见于西合院房中。用于人们平时休息行走,欣赏院内景色。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走廊常用形式。
竖厢房:位于正房前两侧,东侧和西侧的房屋分为东厢房和西厢房。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
正房:坐北朝南,是西合院中位置在正面的房间。
耳房:位于正房两侧的房屋,因其就像挂在正房两侧的耳朵一样,因此被称为耳房。
竖后罩房:又称后院,坐北朝南与正房朝向相同,为西合院的最后一排,比较隐秘一般用于家中女眷居住。
——————
陆川画好图纸后,在第二天在一家人吃完早饭后拿出来给他们看看,若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他再进行改动。
“爹娘,哥哥嫂嫂你们看这,这是大门,挨着的便是倒座房,家里来了客人可以住这……”
白钰婷坐在陆川身旁,陆父陆母各坐在陆川两侧,两个嫂嫂紧挨着爹娘,陆平和陆安两兄弟站在陆川身后,一家人就这样围坐在桌边听陆川讲解房屋构造。
随着陆川手指不断移动,一座大宅院的雏形也出现在众人脑海中。
“相公,你好厉害啊!”
“三叔,你好厉害啊!”
“是啊,三郎,你这样给我们一说,我都能想到到房屋建好后的样子了。”
陆川谦虚的笑笑,“我这也是借鉴了京城房屋的结构,我自己可想不出来。”
白钰婷眼里尽是对自己相公的崇拜,“可是相公你能够将京城的房屋结构记在脑子里,并且现在还能画出来,己经很厉害了呀!”
“是啊,三弟你也太谦虚了。”
陆川和工匠交流了下图纸上房屋的构造,工匠都是老手了,一听就明白了。
陆川画的图纸清晰明了,交代完毕后陆川就回了县衙,他还得和新来的县令交接工作。
建房的地址选在陆家现在居住的茅草屋后面几十米的位置,这一片本就是陆家的菜园,土地面积宽阔,也用不着再用银子买地了,到时再将现在居住的茅草屋推倒作为前院。
本来陆川和白钰婷是计划让家人住到他们青阳县的屋子去的,可他们嫌弃太远不方便,都不愿意。
陆川就计划房屋修建好后买几匹马和马车,这样家里出行方便一些。
建房要先打地基,每天运送泥沙的牛车一车车的进入桃花村,村里人都知道陆家要建房子了。
陆川将村里的桃林划分给村里人家管理,土地仍然属于国家,村民拥有使用权,管理好自家片区的桃林,桃子结的多,长得大,价格也就高。
桃花村的村民这几年靠自家的桃林,每家还有几亩地种水稻,家里还喂猪,这日子都过得富裕了,也存了几十两银子。
这手里有钱啊,看见陆家建新房,他们心里也痒痒,纷纷询问工匠泥沙、青砖价格,回家合计合计,也想建新房。
村民出门打猪草的时候看见陆家地基打那么大,心里都在说,陆家也没几口人啊,打那么大的地基干什么?
那得费多少银子啊,搞不懂啊搞不懂。
转念又想,人陆大人是个有本事的,愿意建多大就建多大呗,人家自个儿孝顺自己爹娘的。
建一座青砖房,一下子要将这几年赚到的银子全拿出去,村民们还是舍不得。
虽然询问青砖价格的人多,但决定建房的人少,只有刘虎家和村长家打了地基。
陆家这么大的一座院子,建到一半时村民就能想象到院子建好后的气派模样了。
到了院子大门上梁这天,陆家当家人陆全买了鞭炮,在院子门前足足放了半个时辰。
上梁盖瓦,整座院子就建好了。
陆家三日后在院里办乔迁酒席,邀请乡亲们来吃席。
酒席当天,整个桃花村的村民,白家、李家都来了,大家从进门开始眼睛都首了,各种美景应接不暇,他们从没见过这么气派的院子,进了一个门还有一个门,院子里还有院子,连门和窗都有好几种造型,有像月亮的、葫芦的,有长的,有方的。
每到一处,陆元慎便会给他们讲解,这叫月亮门,这叫海棠门,这叫……
“哥哥,哥哥,这个我知道,我来说。”
“好,元慎来说。”
“这叫汉瓶门。”
陆元轩仰着下巴,骄傲的告诉村民们,说完期待的看向陆川,眼神里表达的意思是,“我回答的对不对,快表扬我,三叔”。
“对,元轩说的没错。”
村民们还见到了许久没见的陆三郎。
有村民就询问了,“陆大人,近日都没见到你了,县衙很忙吗?”
都是从小看陆川长大的叔伯,即使知道陆川是青阳县的县令,在他们眼中,这也是自己看大的孩子,说话便随意了些,只是在家里小辈的要求下改了了称呼。
在县里做工,知晓内情的百姓就告知村民,“我们陆大人呀,现在己经不是县令了,他晋升为九原府的知府大人了。”
“陆大人升为知府了!”
“陆大哥,恭喜呀,养了了好儿子呀!”
“三郎,你真是有出息啊,给我们桃花村长脸了。”
老人杵着拐杖,满脸褶皱,但眼睛依然清明,是村里最年长的长辈,和陆川的祖父是一辈人,她的孙子扶着他,小声的提醒,“祖父,得叫陆大人。”
“啊,你说什么?”
他的孙子想张口,话到嘴边又没出口,算了,知府大人没怪罪,我也不说了。
“没什么。”
老人年纪大了,听力己经不行了,平时说话都要和他大声吼,他才能听见,自然不知道什么尊卑礼法,只知道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有出息,心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