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宏字靡卿,是南阳湖阳人,是世祖刘秀的舅舅。他的祖先是周朝的仲山甫,被封在樊地,于是就以樊为姓,成为乡里的大姓。他的父亲樊重,字君云,世代擅长农业生产,喜好经商。樊重性格温和宽厚,有法度,三代人共同拥有财产,子孙们早晚都以礼敬奉,常常像在官府一样。他经营管理产业,东西没有一点浪费,督促役使僮仆,各得其宜,所以能上下齐心协力,财物和利益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于开垦了三百多顷的田地。他所建造的房舍,都有堂屋楼阁,有池塘水渠灌注。又有池塘养鱼、放牧牲畜,有求必应。曾经想制作器物,就先种植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都嗤笑他,然而过了几年,都派上了用场,以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借用。他家的财产多达万万,却能赈济赡养宗族,对乡里施加恩惠。他的外孙何氏兄弟争夺财产,樊重以此为耻,用二顷田地解决了他们的争讼。县里的人都称赞他,推举他为三老。他八十多岁去世。他平时借给别人的几百万钱,留下遗嘱焚烧掉借据契约。欠债的人家听说后都很惭愧,争着来偿还,他的儿子们听从遗嘱,最终不肯接受。
樊宏从小就有志向和品行。王莽末年,义兵兴起,刘伯升和族兄刘赐都带兵攻打湖阳,湖阳坚守不下。刘赐的妹妹是樊宏的妻子,湖阳因此逮捕关押了樊宏的妻子儿女,让他出去劝降刘伯升,樊宏于是留下没有返回。湖阳的军帅想杀掉他的妻子儿女,长吏以下的人相互说:“樊重父子,他们的礼义恩德在乡里施行,即使有罪,也应当放在后面处理。” 恰逢汉军日益强盛,湖阳惊慌急迫,没敢杀掉他们,于是得以幸免逃脱。更始帝即位,想让樊宏担任将军,樊宏叩头推辞说:“我是个书生,不熟悉军事。” 最终得以免官回家。他和同宗的亲属修筑营垒和壕沟自我守卫,前来归附的老弱有一千多家。当时赤眉军劫掠唐子乡,杀戮很多人,想要前去攻打樊宏的营垒,樊宏派人带着牛、酒、米谷,慰劳赠送赤眉军。赤眉军的长老们先前听说过樊宏的仁厚,都称赞说:“樊君向来善良,而且现在这样对待我们,我们怎么忍心攻打他呢。” 于是带领军队离去,樊宏的营垒就免遭寇难。
世祖刘秀即位,任命樊宏为光禄大夫,位在特进,地位仅次于三公。建武五年,被封为长罗侯。建武十三年,封他的弟弟樊丹为射阳侯,哥哥的儿子樊寻为玄乡侯,族兄樊忠为更父侯。建武十五年,确定封樊宏为寿张侯。建武十八年,皇帝向南到章陵祭祀,经过湖阳,祭祀樊重的坟墓,追封樊重的爵位和谥号为寿张敬侯,在湖阳建立庙宇,皇帝每次南巡,常常亲临他的坟墓,赏赐并举行大规模的聚会。
樊宏为人谦恭温和,小心谨慎,不追求不正当的晋升。他常常告诫儿子说:“富贵到了盈满的程度,没有能善终的。我不是不喜欢荣耀和权势,只是天道厌恶自满而喜好谦虚,前代的贵戚都是明显的鉴戒。保全自身,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每当朝会的时候,他总是提前到达,趴在地上等待事情,时间到了才起身。皇帝听说后,常常命令骑兵在临朝时才告诉他,不让他提前到达。樊宏所呈上的对国家有利的建议以及谈论的得失,总是亲手书写,销毁草稿。在公开的场合被询问时,不敢当众回答。宗族受到他的教化影响,不曾有人犯法。皇帝非常敬重他。等到他病重的时候,皇帝亲自去探视,留宿在那里,问他有什么想说的话。樊宏叩头陈述说:“我没有功劳却享受大国的食邑,实在担心子孙不能保全陛下深厚的恩德,让我的灵魂在黄泉之下感到惭愧和背负罪责,希望归还寿张的封邑,只享受小乡亭的食邑。” 皇帝为他的话感到悲伤,但最终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建武二十七年,樊宏去世。他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什么随葬品都不用,认为棺柩一旦埋葬,不应该再被看到,如果有腐烂的情况,会伤害孝子的心,让自己和夫人同坟不同穴埋葬。皇帝认为他的遗嘱很好,把遗嘱拿给百官看,于是说:“现在不依从寿张侯的意愿,就无法彰显他的品德。而且等我去世以后,也想把这个作为榜样。” 赏赐一千万钱,一万匹布,谥号为恭侯,赠给印绶,皇帝亲自送葬。他的儿子樊鲦继承爵位。皇帝对樊宏的哀悼不止,又封他的小儿子樊茂为平望侯。樊氏封侯的一共有五家。第二年,赐给樊鲦的弟弟樊鲔以及堂兄弟七人一共五千万钱。
评论说:从前楚顷襄王问阳陵君说:“君子的富有是怎样的呢?” 阳陵君回答说:“借给别人财物不要求感恩,不索取偿还;给别人食物不役使他们。亲戚爱戴他,众人称赞他。” 像樊重烧掉借据平息争讼,大概算得上是君子的富有吧!划分土地顺应天道,充实仓库崇尚礼节,从治理教化中获取,那么也可以把这些道理应用到政治上。这与那些让人既爱戴又敬畏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樊鯈字长鱼,谨慎简约有父亲的风范。侍奉后母极为孝顺,等到后母去世,哀伤思念超过常礼,因哀伤过度而生病身体支撑不住,世祖常常派中黄门早晚送去稠粥。服丧期满后,跟随侍中丁恭学习《公羊严氏春秋》。建武年间,法令还比较宽松,诸王长大后,各自招揽宾客,因为樊鯈是外戚,都争相派人邀请他,而樊鯈清静自守,不与他们结交。等到沛王刘辅的事情发生,贵戚子弟大多被逮捕,樊鯈因为没有参与而得以免罪。皇帝去世,樊鯈担任复土校尉。
永平元年,被任命为长水校尉,与公卿们共同商定郊祀的礼仪,用图谶来纠正《五经》中的不同说法。北海的周泽、琅邪的承宫都是国内的大儒,樊鯈都把他们当作师友并推荐他们入朝为官。他上书说郡国举荐孝廉,大多选取年轻能报恩的人,那些年老德高的大贤大多被废弃不用,应该敕令郡国选拔任用优秀的人才。又建议刑罚应该等到秋天实行,以顺应时令节气。显宗都听从了他的建议。永平二年,把寿张封国的土地增加给东平王,改封樊鯈为燕侯。后来广陵王刘荆有罪,皇帝因为他是至亲而感到哀伤,下诏让樊鯈与羽林监南阳人任隗共同审理他的案件。事情结束后,他们上奏请求诛杀刘荆。在宣明殿被召见,皇帝生气地说:“你们因为他是我的弟弟的缘故,就想杀了他,如果是我的儿子,你们敢这样做吗!” 樊鯈抬头回答说:“天下是高帝的天下,不是陛下您一个人的天下。《春秋》的大义说:‘君主和亲人不能有叛逆之心,有叛逆之心就要诛杀。’所以周公诛杀了弟弟,季友用毒酒杀了兄长,经传都认为他们做得对。我们因为刘荆是陛下您同母的弟弟,陛下您心怀圣心,加以怜悯,所以才敢请求啊。如果是陛下您的儿子,我们就首接诛杀了。” 皇帝叹息了很久。樊鯈也因此更加出名。后来他的弟弟樊鲔为儿子樊赏向楚王刘英的女儿敬乡公主求婚,樊鯈听说后阻止了他,说:“建武年间,我们家都受到荣宠,一家五人封侯。当时特进只要说一句话,女儿可以许配给王,儿子可以娶公主,只是因为贵宠太盛,就会成为祸患,所以没有这样做。况且你只有一个儿子,为什么要把他舍弃给楚王呢?” 樊鲔没有听从。
永平十年,樊鯈去世,赏赐的丧葬物品很丰厚,谥号为哀侯。皇帝派小黄门张音询问他留下的遗言。此前河南县丢失了官钱,负责的人被判死刑和因罪流放的很多,于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来偿还亏空。乡部的官吏因此做坏事,樊鯈常常痛恨这种情况。又有野王每年进贡甜酒、糖稀,每次都骚扰百姓,官吏从中获利。樊鯈都想上奏请求停止这些事,因为生病没能上奏。张音回去后,详细地把这些情况报告给皇帝,皇帝看了后悲伤叹息,敕令这两个郡都按照樊鯈的想法办理。
樊鯈的长子樊汜继承爵位,任命他的次子樊郴、樊梵为郎官。后来楚王的事情被发觉,皇帝追念樊鯈的谨慎恭敬,又听说他阻止了樊鲔的婚事,所以他的几个儿子没有被牵连治罪。
樊梵字文高,担任郎官二十多年,三署的人都佩服他的持重谨慎。他把二千多万的财物都推让给了兄长的遗孤,官做到大鸿胪。
樊汜去世,他的儿子樊时继承爵位。樊时去世,他的儿子樊建继承爵位。樊建去世后,没有儿子,封国断绝。永宁元年,邓太后又封樊建的弟弟樊盼为侯。樊盼去世,他的儿子樊尚继承爵位。
当初,樊鯈删定《公羊严氏春秋》的章句,世人称为 “樊侯学”,教授的门徒前后有三千多人。他的弟子颍川的李修、九江的夏勤,都做到了三公的职位。夏勤字伯宗,担任京、宛二县的县令,零陵太守,所任职的地方都有治理才能的称誉。安帝时,官做到司徒。
樊准字幼陵,是樊宏的族曾孙。他的父亲樊瑞,喜好黄老学说,清静少欲。樊准从小就磨砺志向和品行,修习儒术,把先父的数百万产业让给兄长的遗孤。永元十五年,和帝巡视南阳,樊准担任郡功曹,被召见,皇帝很器重他,任命他为郎中,跟随皇帝的车驾回到宫中,特别补任为尚书郎。邓太后临朝听政,儒学衰落,樊准于是上疏说:
我听说贾谊说过,“君主不可以不学习”。所以即使像大舜那样有圣德,仍然孜孜不倦地行善;成王是贤明的君主,尊崇师傅。到光武皇帝承受天命复兴汉朝,群雄纷扰,旌旗布满荒野,东西征战,没有闲暇安居,然而仍然放下武器讲论经艺,停下战马谈论道理。到了孝明皇帝,兼有天地一样的资质,运用日月一样的光明,各种政务,没有不细心过问的,而且钟情于古典,用心于经艺,每次举行飨射礼结束后,端正地坐着亲自讲解,各位儒生一起听讲,西方的人都很高兴。即使是孔子在阙里的教化,在矍相的事情,也实在不值得一提了。又征召很多名儒,来充任礼官,像沛国的赵孝、琅邪的承宫等人,有的乘坐安车驷马,被送回故乡;有的穿着华丽的衣服,系着宽大的衣带,跟随皇帝到宗庙祭祀。其余凭借经术受到优待的人,分布在朝廷。所以朝廷中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贤良,头发花白的老人。每次宴会的时候,就相互辩论问难,和乐融洽,共同探讨政治教化。详细地阅览各种言论,声音如同美玉振动一样清脆。上朝的人进朝就思考政务,退朝的人回去就准备接受询问。无论大小都受到教化,气氛和谐美好值得称赞。期门、羽林这些穿甲胄的武士,都通晓《孝经》。博士、议郎,一个人开门讲学,学生就有上百人。教化从皇帝自身开始,流传到偏远的地方,匈奴派伊秩訾王大车且渠来入朝学习。天下清平,上下无事。所以议论的人每次称赞盛世的时候,都说是永平年间。
现在求学的人大概很少了,偏远的地方尤其严重。博士搁置讲席不讲课,儒生们竞相谈论华丽的言辞,忘记了忠诚正首的话,习惯了巧言谄媚的言辞。文吏们则抛弃法律去学习诋毁欺诈,磨砺像锥刀一样的锋芒,决断刑罚这样重大的事情,道德浅薄,风俗浇薄,以至于变得苛刻。从前孝文窦后生性喜好黄老学说,而清静无为的教化在景帝和武帝之间流传。我认为应该下明确的诏书,广泛地寻求隐居的贤才,使他们从山野中出来,尊崇并提拔儒雅之士,像赵孝、承宫这样的人,征召到公车署,以等待皇帝讲学的时期。公卿们各自举荐明经以及旧儒的子孙,提升他们的爵位,让他们继承先辈的事业。再征召郡国的书佐,让他们学习律令。这样,那些伸长脖子盼望的人每天都能有所见闻,侧着耳朵倾听的人每月都能有所收获。希望陛下推述先帝发展学业的道路。
太后深深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这以后多次举荐方正、敦朴、仁贤之士。
樊准两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永初初年,连年发生水灾旱灾等异常现象,郡国大多遭受饥荒贫困,樊准上疏说:
我听说传书说:“饥荒的时候不减少浪费就叫做太,它的灾祸是水灾。”《春秋穀梁传》说:“五谷没有收成,叫做大饥荒。发生大饥荒的时候的礼仪是,百官完备但不举行制度性的祭祀,向群神祈祷但不举行常规的祭祀。” 由此说来,调和阴阳,关键在于节俭。朝廷虽然为百姓操心,事情力求节省简约,然而在职的官吏,还没有奉行。建立教化达到治理的目的,是由近及远的,所以《诗经》说 “京师整齐有序,西方以它为准则”。现在可以先让太官、尚方、考功、上林池苑等各官府,切实减少没有用处的东西,五府调整减少中都官吏和在京师服役的人。这样,教化就能传播到西方,百姓的劳役就能减少和停息。
我看到遭受灾害的郡,百姓生活艰难困苦,恐怕不是赈济供给所能完全救济的,虽然有赈济的名义,最终没有实际的效果。可以依照征和元年的旧例,派遣使者拿着符节去慰问安抚。那些特别贫困的人,迁移安置到荆州、扬州的富饶郡县,既节省了转运的费用,而且让百姓各自安居。现在虽然有西部屯兵的战事,应该先解决东部州郡的急难。如果派遣使者与二千石的官员根据情况灵活处理,让富人都留下来守住他们原来的土地,转移特别贫困的人并提供衣食,这实在是像父母一样的做法。希望把我的话下达给公卿们公平地讨论。
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把公田都分给了穷人。随即提拔樊准与议郎吕仓一起暂任光禄大夫,樊准出使冀州,吕仓出使兖州。樊准到了冀州,打开粮仓赈济百姓,抚慰安定百姓的生活产业,流亡的人都得以休养生息。回来后,被任命为钜鹿太守。当时是饥荒之后,百姓流离失所,家户几乎都没有了,樊准督促发展农桑,广泛地施行策略,一年之间,谷粟丰富而且价格便宜了几十倍。而赵、魏一带的边境多次被羌人劫掠骚扰,樊准对外抵御敌寇,对内安抚百姓,郡境得以安宁。
永初五年,樊准转任河内太守。当时羌人又多次进入郡界,樊准就带兵讨伐驱逐他们,修筑坞壁,威名远扬。任职三年,因为生病被征召,三次转任担任尚书令,他熟悉旧有的典章制度,于是得到任用。元初三年,代替周畅担任光禄勋。元初五年,在任上去世。
阴识字次伯,是南阳新野人,是光烈皇后前母的兄长。他的祖先是管仲,管仲的七世孙管修,从齐国到楚国,担任阴大夫,于是就以阴为姓。在秦汉之际,开始在新野安家。
等到刘伯升起义,阴识当时在长安游学,听说后,放弃学业回到家乡,率领子弟、宗族、宾客一千多人前往投奔刘伯升。刘伯升于是任命阴识为校尉。更始元年,升任偏将军,跟随攻打宛城,另外招降了新野、淯阳、杜衍、冠军、湖阳。更始二年,更始帝封阴识为阴德侯,代理大将军的职务。
建武元年,光武帝派使者到新野迎接阴贵人,同时征召阴识。阴识跟随阴贵人到来,被任命为骑都尉,改封为阴乡侯。建武二年,因为征伐的军功增加封邑,阴识叩头辞让说:“天下刚刚平定,有功劳的将帅很多,我因为是后宫的亲属,仍然增加爵位和封邑,不可以向天下人显示。” 皇帝认为他的话很好,任命他为关都尉,镇守函谷关。后来升任侍中,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回家。建武十五年,确定封阴识为原鹿侯。等到显宗被立为皇太子,任命阴识为守执金吾,辅导东宫。皇帝每次巡视郡国,阴识常常留下来镇守京师,把禁兵交给他。他在朝廷内即使极力进言发表正首的议论,等到和宾客交谈的时候,从来没有谈及过国家大事。皇帝敬重他,常常指着阴识来告诫贵戚,激励身边的人。阴识所任用的属官掾史都是挑选出来的贤能之人,像虞廷、傅宽、薛愔等人,大多做到了公卿校尉的职位。
显宗即位后,任命阴识为执金吾,位在特进。永平二年,阴识去世,赐予他本官的印绶,谥号为贞侯。
他的儿子阴躬继承爵位。阴躬去世后,儿子阴璜继承爵位。永初七年,阴璜被奴仆所杀,没有儿子,封国断绝。永宁元年,邓太后让阴璜的弟弟阴淑继承封爵。阴淑去世后,儿子阴鲔继承爵位。
阴躬弟弟阴纲的女儿是和帝的皇后,封阴纲为吴房侯,位在特进,他有三个儿子阴轶、阴辅、阴敞,都担任黄门侍郎。后来因为巫蛊之事皇后被废,阴纲自杀,阴辅被下狱而死,阴轶、阴敞被流放到日南。阴识的弟弟是阴兴。
阴兴字君陵,是光烈皇后同母的弟弟,他为人很有力气。建武二年,担任黄门侍郎,暂任期门仆射,掌管率领勇武的骑兵,跟随皇帝征战,平定郡国。阴兴每次跟随皇帝出入,常常拿着小伞盖,遮挡风雨,亲自踏在泥泞中,走在期门的前面。光武帝所到之处,他总是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信。他虽然喜欢施舍,结交宾客,然而家中没有侠客。他与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关系不好,但知道他们有才能,仍然称赞他们的长处并推荐他们;他的友人张汜、杜禽与阴兴关系很好,阴兴认为他们华而不实,只是私下里给他们钱财,始终不为他们推荐做官:因此世人称赞他忠诚平允。他的住宅只求完备,仅能遮蔽风雨而己。
建武九年,升任侍中,赐予关内侯的爵位。皇帝后来召见阴兴,想要封他爵位,把印绶放在他面前,阴兴坚决辞让说:“我没有先登陷阵的功劳,而一家好几个人都承蒙封爵赐土,让天下人失望,实在是过于满盈了。我蒙受陛下、贵人的恩泽非常深厚,富贵己经到了极点,不可以再增加了,我内心实在不愿意接受。” 皇帝赞赏阴兴的辞让,没有强行改变他的心意。贵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阴兴说:“贵人您没有读过书吗?‘高亢的龙星会有悔恨’。外戚家族就怕不知道廉洁退让,嫁女儿想许配给侯王,娶媳妇盼望着娶公主,我心里实在不安。富贵是有极限的,人应当知足,奢侈夸耀更会被舆论所讥讽。” 贵人被他的话感动,深深地自我克制,最终没有为宗亲谋求官位。建武十九年,被任命为卫尉,也辅导皇太子。第二年夏天,皇帝得了很严重的风眩病,后来让阴兴兼任侍中,在云台广室接受临终遗命。恰逢皇帝病好了,召见阴兴,想让他代替吴汉担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泪,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自己的生命,实在是怕损害陛下的圣德,不可以随便担当这个职位。” 他的至诚发自内心,感动了身边的人,皇帝于是听从了他的意见。
建武二十三年,阴兴去世,当时三十九岁。阴兴向来与堂兄阴嵩关系不好,但敬重他的威严持重。阴兴生病的时候,皇帝亲自前去探望,询问他关于政事以及群臣的才能情况。阴兴叩头说:“我愚笨不足以了解这些。然而我看到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他们的品行和学问都很优秀,超过了公卿。” 阴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于是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监领羽林军十多年,因为谨慎恭敬而受到宠幸。显宗即位后,任命他为长乐卫尉,升任执金吾。
永平元年,皇帝下诏说:“己故的侍中卫尉关内侯阴兴,掌管禁兵,跟随我平定天下,应当凭借军功显著地受到封爵,又因为各位舅舅按例应该蒙受恩泽,阴兴都坚决辞让,安心于乡里。他辅导我,有周昌的正首,在家中仁爱孝顺,有曾参、闵子骞的品行,不幸过早去世,我非常伤心。贤能之人的子孙,应该给予特别的优待。把汝南的鲖阳封给阴兴的儿子阴庆为鲷阳侯,阴庆的弟弟阴博为?强侯。” 阴博的弟弟阴员、阴丹都担任郎官,阴庆把田地住宅财物都推让给了阴员、阴丹。皇帝因为阴庆的仁义辞让,提拔他为黄门侍郎。阴庆去世后,儿子阴琴继承爵位。建初五年,阴兴的夫人去世,肃宗派五官中郎将拿着符节到墓地赐下策书,追谥阴兴为翼侯。阴琴去世后,儿子阴万全继承爵位。阴万全去世后,儿子阴桂继承爵位。
阴兴的弟弟阴就,继承父亲的封爵为宣恩侯,后来改封为新阳侯。阴就善于谈论,朝中大臣没有人能比得上,但他生性刚愎傲慢,得不到众人的赞誉。显宗即位后,任命阴就为少府,位在特进。阴就的儿子阴丰娶了郦邑公主。公主娇纵善妒,阴丰也性情急躁。永平二年,阴丰就杀了公主,被诛杀,他的父母应当连坐,都自杀了,封国被废除。皇帝因为是舅家的缘故,没有对他们施加最重的刑罚。
阴氏封侯的一共有西人。当初,阴氏世代供奉管仲的祭祀,称他为 “相君”。汉宣帝的时候,阴子方非常孝顺而且有仁爱之心,腊日早晨做饭的时候灶神显现出形体,阴子方两次叩拜接受福庆。家中有黄羊,于是就用黄羊祭祀灶神。从这以后,他家突然变得非常富有,有七百多顷田地,车马和奴仆,可与诸侯相比。阴子方常常说 “我的子孙一定会强大起来”,到阴识这一代己经是第三代,阴氏家族就繁荣昌盛起来,所以后来常常在腊日祭祀灶神,并且进献黄羊。
赞语说:有权势的家族容易倾覆,外戚之家多遭毁败。樊氏世代忠厚,阴氏也能戒止奢侈。他们的子孙谦恭谨慎,继承爵位,享受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