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南湖 72 号的侦查团队紧急召开会议,迅速制定了一套详尽且针对性强的侦查计划。
团队成员们如同精密齿轮般紧密协作,分成多个行动小组,从不同维度全力展开调查。
负责追踪非法出版物销售渠道的小组,犹如一群追踪猎物踪迹的猎手,日夜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他们发现,这些非法出版物的流通方式极为隐蔽,一些商家为了躲避监管,采用 “蚂蚁搬家” 式的策略。
在城市的老旧小区、废弃厂房等隐蔽场所,分散设置了多个小型仓库,将非法出版物化整为零,存储其中。
然后通过零星发货的方式,利用一些看似普通的快递包裹或者小型货车,在不同时段、不同路线,小心翼翼地将货物运输出去。
侦查员们为了摸清这复杂的流通脉络,不得不忍受着长时间的风吹日晒,日夜蹲守在可疑场所周边。
他们蜷缩在狭小的车内,眼睛死死地盯着目标地点,不放过任何一辆进出的车辆。
每一次货物的转移,都被他们详细记录下来,从车辆的车牌号、车型,到货物搬运的时间、人员,都力求做到精准无误。
研究印刷特征的小组则沉浸在浩如烟海的非法出版物样本中。
他们如同严谨的科学家,仔细对比分析每一本书籍在纸张质量、油墨使用以及印刷工艺等方面的细微差别。
在实验室里,他们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对纸张的纤维成分、油墨的化学特性进行检测。
经过无数次的对比和研究,他们逐渐发现这些非法出版物存在一些共同特征:
纸张普遍质地粗糙,油墨容易褪色且散发着刺鼻气味,印刷工艺也较为粗糙,存在着字迹模糊、图案重影等问题。
顺着这些线索,侦查员们展开了深入调查,最终锁定了几家位于城市郊区的可疑印刷厂。
这些印刷厂从外观上看,与普通印刷厂并无二致,门口悬挂着正规的营业执照,日常也承接一些合法的印刷业务。
然而,在工厂内部,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在一些隐蔽的车间里,正源源不断地印制着那些非法少儿出版物。
审讯小商贩的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小商贩们心存侥幸,对进货渠道和上线信息守口如瓶。
但侦查员们凭借丰富的审讯经验和强大的心理攻势,逐渐突破了他们的心理防线。
在审讯室里,侦查员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小商贩们阐述非法经营少儿出版物对社会、对儿童的巨大危害。
终于,一些小商贩开始松动,交代了他们的进货渠道和上线信息。
根据这些线索,侦查员们在地图上逐渐勾勒出一个庞大非法经营网络的大致轮廓。
他们发现,在兰溪市的多个偏远仓库中,藏匿着大量的非法少儿出版物。
而这些仓库的背后,是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
从负责联系地下印刷厂的采购人员,到安排运输车辆的物流人员,再到拓展销售渠道的销售团队,形成了一条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
然而,此时的侦查工作依然迷雾重重,
要想彻底摧毁这个庞大的犯罪网络,还需要掌握更多确凿的证据和关键信息,
侦查员们深知,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