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气氛剑拔弩张,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争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镇远大将军李毅满脸涨红,再次出列,双手抱拳,声如雷霆:“陛下,我军精锐云集,士气正盛,此时不战,更待何时?敌军狼子野心,屡屡进犯我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若不予以严惩,我大楚威严何存?边境百姓又将如何安宁?”他越说越激动,眼眶泛红,仿佛看到了边境百姓遭受苦难的惨状。
楚丞相却不紧不慢,轻轻捋了捋胡须,上前一步,神色平静却暗藏锋芒:“李将军,此言差矣。战争一旦开启,便是生灵涂炭,无数家庭将支离破碎。我大楚历经多年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一旦陷入战火,多年积累的繁荣将毁于一旦。况且,议和并非怯懦之举,而是为了争取时间,休养生息,以图长远。”他的声音平和,却字字如针,试图说服众人。
一时间,大殿内群臣纷纷附和,支持各自阵营的观点。主战派的武将们纷纷慷慨陈词,列举着我军的优势和敌军的弱点,强调出兵的必要性;主和派的文官们则引经据典,阐述战争的危害和议和的益处,言辞恳切。
萧逸尘目光坚定,再次发声:“楚丞相,你只看到战争的残酷,却忽略了敌军的贪婪。他们不会因为我们的求和而满足,反而会得寸进尺。如今我军军备充足,将士们斗志昂扬,此时正是主动出击、击退敌军的最佳时机。若错过这次机会,敌军必将更加猖獗,日后再想收复失地,谈何容易?”他的话语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少大臣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楚丞相脸色微变,目光扫向萧逸尘,冷冷说道:“萧王爷,你虽心系国家,但战争之事,岂是你想象得那般简单?出兵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资源从何而来?万一战事不利,我大楚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试图动摇萧逸尘的决心。
萧逸尘毫不退缩,直视楚丞相的眼睛,铿锵有力地回应道:“楚丞相,我自然知晓战争的风险。但有些风险,我们不得不冒。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百姓的安宁,即便前路荆棘密布,我大楚将士也绝不退缩。至于资源,我已与户部商议,可通过合理调配和临时征收,满足战争所需。只要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何愁不能战胜敌军?”他的话语充满了信心和决心,让主战派的大臣们为之振奋。
此时,一位年迈的老臣颤颤巍巍地走出队列,他是三朝元老,威望颇高。老臣先是向皇帝行了一礼,然后缓缓说道:“陛下,老臣以为,战与和皆有道理。但无论做出何种决策,都应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臣建议,先派使者前往敌军营地,探清他们的虚实和意图,再做定夺。”他的话如同一剂缓和剂,让紧张的气氛稍稍缓和了一些。
皇帝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众人的争论,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争论,更是朝堂各方势力的一次博弈。主战派背后,是军方的支持,他们渴望通过战争建功立业,维护国家的威严;主和派则多是文官集团,他们注重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担心战争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楚丞相,一直以来都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态度和立场,对局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皇帝的目光在群臣之间来回扫视,心中权衡着利弊。他知道,这个决定一旦做出,将关乎大楚的生死存亡。片刻后,皇帝缓缓开口:“众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此事事关重大,容朕再仔细思量。退朝!”随着皇帝的一声令下,朝堂上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但每个人都清楚,这场关于战与和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萧逸尘走出朝堂,心中依然沉甸甸的。他知道,要想说服皇帝出兵,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而楚丞相,无疑是他最大的阻碍。他望着天空,暗暗发誓:“为了大楚的安宁,为了苏瑶和百姓,这场战争,我一定要让正义的一方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