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六月份,是陈柏天主动找他们说,想拜托姜嘉成照顾一下自已妹子。
想着都是从小看着长大的陈柏云,姜家夫妻俩自然没意见,把电话给他了。
在外地,同村人是要相互帮助一下。
再想起最近也没听到广播里提起陈柏云来电的事。
姜三顺和王玉娴就知道前两天陈柏天专门来家里的原因了。
夫妻俩也没多问,更没说什么。
心里却跟陈大勇的想法差不多,觉得可能是孩子忘了。
陈柏云那孩子从小看着就听话懂事,特别乖,夫妻俩对她印象特别好。
“是来等嘉成和小云的电话吧,算着时间这两天也该打回来了。”
大河村村长姜立强笑呵呵的看着三人。
知道他们来意,还让他们在一旁坐着等。
“三哥你和嫂子在家等广播声就行,何必自已还提前过来等。”
姜立强和姜三顺是本家,两人还是堂兄弟。
他对这对哥嫂一向亲近。
以前两人没过继姜嘉成时,见两口子伤怀得不行。
姜立强没少宽慰姜三顺,还让自家孩子时不时去陪陪他们。
其实王玉娴年轻的时候是怀上过孩子的。
但可惜没有保住。
后面一直没再怀上,对此精神上一直低落得很。
两口子最是喜欢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玩闹了,特别喜欢孩子。
谁家孩子去他们家里玩,都要给些吃的。
等村里孩子走了,家里又陷入了沉寂。
这种情况一直到过继了姜嘉成才变好。
有的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奇怪。
爱孩子、想要孩子的人怎么也怀不上。
孩子多了疼不过来、不疼甚至讨厌孩子的人也有。
姜嘉成就是哪个在原生家庭中不被喜欢、被忽视的那一个。
偏偏他人还懂事得不行,让人看了怪不落忍的。
大冬天的,身上衣服都单薄得很,身上还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本来就瘦得没几两肉,看着就更可怜了。
姜嘉成亲爹妈也不管他。
孩子多了,男娃也不宝贝了。
甚至因为一些原因还格外不喜他。
觉得他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霉运。
把那一年所有不好的事都盖在了一个刚出生的小娃娃身上。
平常抱都不怎么抱,还是姜家奶奶看不过去,养在了身边。
可惜老人没两年就走了,孩子没了庇佑的人,待遇就更差了。
三天两头挨骂受打。
站都站不稳的娃娃哭都不敢哭大声,让村里人瞧着就可怜。
等到长大到六七岁,情况也没转好。
后来族里的长辈实在看不过去了,见两口子跟疯了心一样这么对待自已亲生的孩子,便出了这么个过继的主意。
姜三顺和王玉娴两夫妻没有孩子,想要孩子都怀不上,自然被视为首选。
两边都愿意,事情很快就成了。
至于姜嘉成的想法,那时他虽然还小,却也知道到底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便跟着新爹妈回家了。
不跟也不行,亲爹妈明显讨厌他。
就连他差点病死了也没多关心两句。
只说了声“我说吧,他一点事都没有,命硬得很”。
这一句话把年幼的姜嘉成心里仅剩的期待给打散了。
彻底放弃了对亲爹妈的念想。
孩子年纪小归小,心却知道暖热。
姜三顺和王玉娴好不容易有了个孩子,高兴得不行。
对他比对亲生的孩子还好。
姜嘉成这才发现,原来还是有人把他当宝贝。
没过半年时间,村里的人就发现原本哪个沉默、不愿意说话、畏畏缩缩的孩子,性格变得大胆多了。
一对比,都活泼了不少。
人也长高长胖了,脸上的气色和精神头,一看就有被照顾得很好。
当时村里人还说,有的亲爹妈还不如过继后的爹妈。
也不知道是咋想的。
好好的一个孩子说不要就不要。
缘分这事,真是不好说。
“三哥你腿好些了没。”
等电话的功夫,姜立强又关心地问着,视线落在了姜三顺的腿上。
前两年姜三顺上山砍柴的时候,从山坡上摔了下来,腿给摔断了。
后来还是村里人发现赶紧帮着姜嘉成一起送去了医院。
好在去的及时,医生说再晚一点,怕是恢复好后也会坡。
“好了都好了,医生早就说没事了的。”
在姜嘉成的要求下,姜三顺在腿拆了石膏和板后,接下来的半年多,还会定期去医院做检查。
“我儿子每个月都给我打钱,说让我跟他妈一定要好好照顾身体。”
本来夫妻俩是不想要的,想让儿子在外面手头宽松些。
但见姜嘉成坚持,这才只好答应了。
不过不让他多打,怕孩子在外头钱不趁手,每个月最多三五十就够了。
家里种了地,吃的菜也不用买,家里还养了鸡和猪,一年到头其实也没什么花销。
两人身体也康健,还能接些活做,每个月也能挣点。
除了必要的花销外,大头都让两口子存了下来。
姜嘉成寄回来的钱,在姜三顺腿好了不需要多花钱之后,也是这样。
两口子没动它。
打算都给姜嘉成存起来,等他以后娶媳妇的时候能用到。
“我俩哪能不好,就这孩子孝顺,总担心着我们。”
说到这事,姜三顺和王玉娴脸上充满了骄傲和高兴。
只是眼里却闪过抱歉和愧疚的情绪。
要不是他腿摔了,掏空了家里积蓄不说,还借了亲戚不少钱看病。
也不能让孩子早早出去打工。
连个高中都没读完。
对此,夫妻俩真是一千一万个抱歉。
甚至都想着不治了,钱也就不用借了。
姜嘉成发现后,立马严声制止了。
老两口真是又感动又无奈,更多的还是心疼。
“孩子孝顺,你们就好好受着,你们照顾好身体,才是对嘉成好。”
“等以后嘉成娶了媳妇,还能帮他照顾孩子,岂不更好。”
知道夫妻俩的心思,姜立强又劝着。
他这哥嫂都是勤快人,家里家外都收拾的好。
一闲下来就去找活干,跟个拼命三娘一样。
不就是为了少给孩子添点负担。
对孩子,父母总是觉得给的不够多。
又担心自已老了拖累他。
想着趁还能干活的时候就多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