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陈姑娘我已经有心上人了哈。”小德子连忙撇清。
希望少爷看在他主动拒绝的份上,千万不要扣月银,他还要攒银子娶小翠儿呢!
陈小婉:“……”用得着这么着急撇清吗?她又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小婉,难道你就从来没有考虑过我的吗?”南宫清羽默默叹了口气挑明道。
“清羽你!! 呵呵别开玩笑了。”没想到南宫清羽会突然说这话,陈小婉干笑两声想岔过去。
“我是认真的小婉,这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自已有些喜欢上你了。喜欢你的率真坦然,喜欢你的善良乐观。”
“相信这些日子下来,你也并不讨厌我对吗?既然这样不如我们在一起吧。”南宫清羽望着她认认真真的说。
陈小婉被他这突如其来的表白吓懵住了。
想不明白,自已这样一个连嫁普通家庭人家都觉得是高攀的弃妇,他这晋城首富家的公子怎么会喜欢上她呢?望着他那真诚的眼神,陈小婉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应对。
“小婉,你也不必现在就回答我,只希望你能认真考虑一下,毕竟咱们相处了这么长一段时间,我的为人怎样相信你也清楚,与其盲婚盲嫁,还不如嫁给我。”南宫清羽知道她没有心理准备,也不急着逼她答应。”
陈小婉迟疑半晌,轻轻点头说:“容我好好想想吧。”
“行,那我先送你回去好好想,等过两天再来找你。”
南宫清羽体贴地将她送回铺子,直到她进了铺头才放心的回去。
这个时间铺子里不会有人买饼,她就坐在凳子上发呆,脑子有些乱糟糟的,不知道该应还是不该应。
其实就像清羽说的,他们这段时间相处下来,对彼此确实了解个七七八八了。
他性格温和,为人体贴周到,还不嫌弃她嫁过人。
如果不是他有那样显赫的家世,倒确实是难得的良配。
坏就坏在他们门第悬殊太大了,一个首富家的公子,和一个寄养在叔婶家还被休弃的孤女,怎么看都不相配。
而且在凌家经历过的那些事也提醒着她,就算两人成了婚,就算有他相护也不一定能保自已周全。
当初的凌长风做为凌家家主,都没能阻止凌母在背后休她。
何况是还没有管家权的清羽,她真的害怕心会再被伤一次。
董宣宜出了灶房就看见侄女呆坐在凳子上,双眼放空盯着桌子上的某处,明显就是在神游。
走过去拉过一条凳子坐在她对面轻声询问:“小婉怎么了?”
回过神的陈小婉喊了声:“婶婶~”
“谁欺负你了,告诉婶婶,我去收拾他。”董宣宜挽了挽袖子,一副要找人干架的样子。
“噗嗤~”这护犊子的模样成功逗笑了陈小婉。
“没人欺负我。”
“真的?”
“真的,如果谁敢欺负我,早就叫婶婶你帮忙啦!”
“那你怎么一副不开心的样子?”董宣宜还是有点怀疑。
“没有不开心,只是今天清羽跟我表白………所以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陈小婉很信任婶婶,没有隐瞒地将今天的事告诉了她。
“跟着你的心走就行,不管你的决定是什么,叔叔婶婶都支持你。”董宣宜到她身边,拍了拍侄女的肩膀表示支持。
“谢谢你婶婶。”陈小婉感动地将头轻轻靠在这个,不是娘亲胜似娘亲的人肩上。
董宣宜摸了摸她的头说:“傻丫头,一家人谢什么。”
想了想又语重心长地道:“不过婶婶提醒你,如果答应了他,最好先看一看他家里人的态度,如果好处咱就嫁,如果不好相处那就算了,毕竟没有家人祝福的婚姻很难长久的,明白吗?”
陈小婉轻轻点头回答:“嗯,侄女明白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跟他在还未成亲前私相授受,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得到就不会珍惜了。”
陈小婉一时还没听懂她话里的意思,等明白过来顿时羞得脸都红了。
“一定要记住这条,听到了吗?”董宣宜见她没有说话,又重复了一遍。
“听…听到了。”陈小婉回答的声音低得像蚊子叫。
见她脸红得像滴血,董宣宜取笑道:“你这丫头,都成过一次亲的人了,怎么还这么害羞,难道你跟凌家那小子没有过?”
陈小婉更是羞得用手捂面,脑袋很诚实的摇了摇。
“什么?那小子一年都没碰过你!!”董宣宜吃惊地睁大了眼。
她万万没想到侄女成亲一年竟然还是个黄花大闺女。
惊讶过后她狐疑地猜测:“难道那凌长风是个银样蜡枪头?”
陈小婉:“……”她又没试过,这问题回答不上来。
见侄女沉默,董宣宜觉得自已猜对了,幸庆地笑着说:“幸好你被休了,不然对着那样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男人,做不了真女人才真是苦了一辈子呢。”
陈小婉:“……”她什么都没说。
**
为了给足陈小婉时间,接下来的几天南宫清羽都没有去找她。
直到五天过去,他这才将自已好好收拾了一番去找人。
这几天陈小婉想了许多,最后还是迈不过心里那道坎儿,委婉的拒绝了南宫清羽。
他虽心生失望却没有气馁,而是告诉陈小婉,她可以拒绝,但他也有追求的权力。
接下来他会继续努力,做个让她喜欢的人。
南宫清羽虽然性格温和,但在追求陈小婉这件事情上却很有霸气。
从陈小婉拒绝的那一天,他就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每天往炊饼铺子里面跑,帮助卖饼、招呼客人忙个不停。
各种礼物更是送不停,有给陈叔、陈婶、还有陈家两孩子的。
当然给陈小婉是最多的,虽然她每次都拒绝让他别送,可这人今天笑着答应,明天又照送不误。
那些原本向陈小婉提过亲的人,见这个被休女竟然还有贵公子追求,心里真是又酸又涩又羡慕。
左邻右舍的人见陈家侄女要攀上高枝了,都纷纷前来套近乎。